‌·

四十年来中国书业的致敬与回望

来源:贵阳日报     2023年11月06日        版次:A08    作者:

  《范用:为书籍的一生》书封。

  《美术给予我的》书封。

  《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书封。

  《私享录:四十年来书业》书封。

  特约撰稿人 绿茶

  一

  从一九九六年在书店做小店员算起,我对于中国书业有近三十年的观察,故而阅读书业相关著作,特别有亲切之感。近读几本私人角度的书业私史,感触良多。

  出版人汪家明先生的《范用:为书籍的一生》,讲述出版家范用的出版人生;《美术给予我的》,则是汪家明讲述自己的美术生涯以及美术对于他从事出版工作的重要作用;还有宁成春的《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宁成春是三联书店独立建制后的首任美编室主任,他的设计思想奠定了三联的书籍风格;最后一本是刘柠的《私享录:四十年来书业》,这是一位资深爱书人对四十年中国书业的致敬和回望。

  

  一

  一九三七年秋,少年范用刚刚在镇江中学读了一个月书,有消息传来,日军已经打到苏州,师生们一哄而散。范用是独苗,家里人凑了八块银元,让他乘船去汉口投靠舅公,当时舅公任汉口会文堂书局经理。第二年,舅公一病不起,舅婆只好带着舅公回浙江老家,走之前,舅婆把范用托付给撤退到汉口、租用会文堂书局二楼办公的读书生活出版社黄洛峰总经理,就这样,十五岁的范用成了读书生活出版社的一名实习生。

  一九三八年底,武汉失守,出版社内撤重庆,一九四一年“皖南事变”后,出版社准备撤离到香港,艰难辗转到广州后,太平洋战争爆发,只好折返去桂林,在桂林待了两年多后返回重庆,一直待到一九四六年。之后,范用被派去上海工作。

  一九四七年,生活、读书、新知三家出版社的工作人员被逮捕了很多,上海业务停滞。三家出版社的业务整体迁移到香港,并考虑三家合并为“三联书店”。一九四八年十月廿六日,“三联·读书·新知三联书店”在香港成立,徐伯昕任总经理,沈静芷为副总经理。此时,范用还继续留在上海,转入“地下”继续从事出版工作。

  一九四九年八月,范用调到北平工作,在出版局、新华书店等几个单位辗转后,一九五零年十二月进入新创立的人民出版社。一九五一年八月,三联书店并入人民出版社,成为该社“副牌”,社内保留“三联编辑部”,下设中国历史、外国历史、地理等六个编辑组。

  在人民出版社时,有一本书对范用有着深远的影响。一九六零年,范用得到一本俄罗斯出版家绥青的传记,苏联国家政治书籍出版社一九六零年出版。他寄去请翻译家叶冬心审阅并翻译。叶冬心读后回信说,“这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书,值得把它翻译出来。”范用马上和叶冬心签约,一九六三年一月译毕。看了译稿后范用给叶冬心回信说:

  

  “昨天寄上一信,有个问题忘了写,就是书名用哪一个?现有三种意见:

  《把生命献给书》

  《为书籍而生活》

  《为书籍的一生》。

  我们打算采用最后一个,即《为书籍的一生》。”

  

  一九六三年七月,《为书籍的一生》由三联书店出版,仅印两千一百二十册,没想到上市后很受出版界和爱书人欢迎。

  俄罗斯出版家绥青的这本自传,是他去世多年后由其儿子在遗稿中发现的,记录了绥青十五岁从家乡来到莫斯科打拼的历程,从干杂工开始到一点点学习书画贩卖,到成为书铺骨干,再到自己开办石印厂,成立“绥青图书出版股份公司”,出版有托尔斯泰、高尔基、契诃夫等大文豪的作品,在近代俄国出版史上,绥青无疑是大人物。

  在绥青身上,范用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也是十五岁离家闯荡,进入出版业,开启自己“为书籍的一生”。这个书名虽然印在绥青这本传记上,其实也是范用为自己定制的。

  一九七八年,范用被任命为人民出版社副社长兼副总编辑,并分管三联编辑部。一九七九年,国家出版局任命范用兼任三联书店总经理。一九七八年至一九八五年,是范用作为出版家、编辑家最辉煌的八年。尤其一九七九年,可以说是中国读书界的分水岭。

  一九七九年一月,一本新的刊物《新华月报·文摘版》问世,创办者是范用。两年后改名为《新华文摘》。在改版第一期的《编者的话》中,范用写道:“我们希望把它真正办成‘杂志的杂志’,为读者提供一个浓缩的小型阅览室。摒弃那种把民众作为灌输或启发对象的教师爷式的编辑作风,尊重读者的知情权、选择权和比较权。”

  一九七九年四月,《读书》创刊。

  一九七九年十二月,三联书店版斯诺的《西行漫记》出版,不到两个月狂销七十万册。《西行漫记》中译本出版,可谓是中国现代出版史上的大事,许多人的命运因为读了这本书而改变。

  对于范用来说,执掌三联的八年时间里,是作为出版人最有干劲的年头,各种新思想、新创作扑面而来,文学界、思想界、艺术界以及社会各界,大家都在积极地创作,好作品如雨后春笋般出炉。

  一九八一年七月,杨绛《干校六记》出版,丁聪设计封面,夜晚蓝天,满地白雪,近处几株大树,远处村庄里,矮屋的窗子里透出亮光。薄薄的小册子,只有六十七页,现已成为公认的当代散文精品;一九八一年八月,《傅雷家书》出版,封面由庞薰琹设计,白底上一幅傅雷侧面像,左面一支羽毛笔,蓝色书名,集自傅雷遗墨,整体简洁、朴素,浪漫又雅致。上市后,王府井书店排长队,一年内狂销十多万册,畅销四十余年至今。

  一九八六年,三联书店恢复独立建制,此时范用已退居二线,沈昌文任三联书店总经理,《读书》主编,董秀玉为副总经理。退居二线的范用也闲不下来,仍在忙着出书。

  巴金自一九八七年十二月一日开始写《随想录》,到一九八六年七月廿九日写完最后一篇,长达八年。巴金说:“我把这五本《随想录》当作我一生的收支总账……我希望在这里你们会看到我真诚的心,这是最后一次了。”《随想录》全本一九八七年九月由三联书店出版,为了这本书的出版,范用可谓精益求精,用最好的纸张、最好的装订(卡纸硬封加护封),最精心的设计(范用亲自设计)。巴金收到样书后很满意,给范用写信说:

  

  “《随想录》合订本能够印得这样漂亮,我得感谢您和秀玉同志。说真话,我拿到这部书已经很满意了。真是第一流的纸张,第一流的装帧!是你们用辉煌的灯火把我这部多灾多难的小著引进’文明’书市的。”

  

  用“为书籍的一生”形容书痴范用太贴切不过了,范用在自述《我这个人》中写道:“我做了五十年出版工作,虽然是平凡的工作,却是有意义的工作……我热爱这份工作,看重这份工作。倘若问我:你的乐趣是什么?我说:是把一部稿子印成漂亮的书送到作者读者的手中,使他们感到满意。”

  

  二

  汪家明先生学美术出身,少年时代梦想做画家,长大后如愿考入部队文艺团体,成为一名舞美专业人士。读完大学后进入山东画报杂志社,一九九三年主持创建山东画报出版社,任总编辑,策划出版《图片中国百年史》《老照片》等影响深远的书籍和刊物。二零零二年调任三联书店任副总编辑,分管书籍装帧设计,并策划出版了《视觉中国丛书》《凯恩斯传》《极权主义起源》等;二零一一年就任人民美术出版社社长,策划出版了《中国美术全集》(普及版)、《小艾,爸爸特别特别地想你》等。

  在《美术给予我的》中,汪家明先生坦言,要是没有美术的基础,完成这些工作还真不太可能。美术在出版中的运用,几乎是方方面面的,气质、色彩、开本、纸张、装帧,无处不体现着审美的能力。

  在《老照片》产生巨大影响力后,汪家明想创办一本《老漫画》,在徐城北先生引荐下,汪家明认识了范用,作为一名老漫画迷,范用对《老漫画》给予高度关心,介绍了很多著名漫画家和研究者给汪家明,一九九九年,《老漫画》正式出版,广受漫画迷喜爱。

  在和范用交往中,汪家明深受范用设计思想的影响,而范用在书籍美学上的独特气质,集中体现在由其一手锻造的“三联风格”至今依然是出版社独有的读书人风范代表。

  几十年来,范用在出版社一直分管美编室,甚至自己上手设计封面,每月召集美编室会议,点评出版的书,并且拿来优秀的设计样本和大家观摩切磋。范用设计封面喜欢用作者手迹,其中最鲜明的范式就是“读书文丛”,封面上以不同形式排列着作者手稿,再配上一点版画元素,纯白的封面,纯净而朴素,深受爱书人喜爱。其中,像“文化人自述丛书”“读书文丛”等,都以期简练、素雅的风格广受读者好评。此为范用设计风格之一。

  其二,范用认为,“不看书稿,是设计不好封面的。”三联书店出版了很多书话集,像郑振铎的《西谛书话》,唐弢的《晦庵书话》,叶灵凤的《读书随笔》等,还有黄裳、谢国桢、杨宪益、曹聚仁、冯亦代、赵家璧等名家的书话集,爱书成痴的范用,喜欢这些关于书的书,每本书他都投入很大精力,认真看书稿,选合适的人来设计封面,合适的插画来做素材,也自己上手设计封面和板式。

  范用还说过:“书籍要整体设计,不仅封面,包括护封、扉页、书脊、底封、板式、标题、尾花,都要通盘考虑。”像姜德明先生编的《北京乎》就是通盘考虑的典型案例。书名是启功先生写的,封面画是邵宇画的,封面图章是曹辛之刻的,而整体设计则是范用自己。他把封面平铺开来,从左至右,后勒口、封底、书脊、封面、前勒口,每一处细节都恰到好处,甚至封面上三联书店都没留,只在书脊上印了一个三联LOGO,因为,在范用看来,这个封面上不能再加任何东西了。

  二零零七年,范用出版了《叶雨书衣》,精选了自己退休以后设计的书籍作品。叶雨是范用的笔名,“业余”之谓也。署名叶雨的封面设计,都是范用退休后的作品,早先他是出版社领导,不能自己设计自己签发,所以,那时候设计的书,谁帮着制作就署谁的名。《叶雨书衣》是范用出版生涯中的最后一本书。

  

  三

  三联风格是范用、沈昌文、董秀玉等几代出版人不懈努力的成果,作为三联独立建制后的第一任美编室主任,宁成春的书籍设计被认为是奠定了三联独特人文气息的风格。《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详略相间地完整呈现了他经手设计的1500余种作品,从装帧设计角度再现了一本本书籍的诞生。

  宁成春的设计思想深受范用影响,而范用则是鲁迅设计思想的传承者。宁成春曾回忆:“有时候我画的方案总是通不过,书又急着开印,范老就笑眯眯地哼着小曲走来,一只手拿着小纸片,纸片上用软芯粗的铅笔画着他思考的方案,一只手搭在我的肩膀上说:‘试着这样画一个’,‘把这个图改一下’……他不明确告知你怎么改,我只能自己揣摩他的意思。”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三联书店出版的大量人文社科书籍,在书友中产生巨大影响。这也和三联美编团队极富三联风格的设计分不开,那种有书卷气,简洁朴素,高雅大方又极具个性的三联之风,无疑是在范用、沈昌文等带动和影响下,在宁成春和他带领的美编团队罗洪、张红、海洋、蔡立国等人的共同努力下,成为一种独特的三联美学。

  中国近代学术名著丛书、西方现代学术文库、三联哈佛燕京学术丛书、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学术前沿丛书、乡土中国丛书等一大批丛书,开辟了一种极具标志性的三联面目,在逛书店时,一眼就能辨识出它们,这就是三联的风格。

  《陈寅恪的后20年》《金庸作品集》《锦灰堆》《城记》《吴宓日记》《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我的藏书票之旅》……这些典型三联风格的书,不仅仅是宁成春一个人的书籍设计史,也是中国四十年来出版史的重要标志。

  

  四

  和上面几位不同,刘柠是资深书虫,正是有这样的书虫几十年如一日地阅读和搜罗,中国四十年来的出版史呈现出完整的风貌。我有幸造访过刘柠的书房,浏览一幅中国四十年书业的微缩景观。

  《私享录:四十年来书业》这本小书的篇幅不大,每一篇都是作为老书虫对四十年书业的深情回望。既有对“小开文化在中国”的梳理和考察,也有对“那些逝去的书店”的追思和惦念,而旧书店里的民国范儿,老刊物里的独立态度,都是刘柠书中记述的要角,透过书页,它们正朝我们走来。

  刘柠坦言,这本小书与其说是对四十年书业史的致敬,毋宁说是一介出版“槛外人”对这种生态进化史的深情回望。唯期能从棱镜的不同侧面,折射出书业昨日的光影,缀成一辑个人化的书业私史。

  拿刘柠梳理的“小开文化在中国”来说,中国小开本文化起于民国时期王云五在商务印书馆主持的“万有文库”,之后形成燎原之势。而改革开放后中国四十年来的书业,小开文化则又是一番漫长的演化过程。

  改革开放初期的一套诗集很有代表性,这套上下两册的《新诗潮诗集》系未名湖丛书,老木编选,扉页上印着“北京大学五四文学社”。老木本名刘卫国,2020年在江西萍乡家中离世,享年五十七岁。这套“内部交流”的出版物,有着开风气之先的意义,之后各种“诗歌民刊”和“地下本”纷纷登场。

  除了这些民间出版物,上世纪八十年代,国有出版社也陆续试水小开本系列,如一九八三年,四川人民出版社的“走向未来”丛书,一九八四年,人民出版社的“美国史话”丛书,江西人民出版社的“百花洲文库”等等,虽然此时小开文化在中国出版社方兴未艾,但这种小本、低价、便捷、多样,已经让读者感受到小开文化的魅力。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小开之风愈演愈烈,一九八九年,作家出版社的“四季文丛”,一九九二年,广西教育出版社的“名人之侣回忆丛书”,一九九四年,海南出版社的“人人袖珍文库”等等,已形成一定气候。而九十年代小开文化的集大成者,则是翻译家柳鸣九先生主编的“法国廿世纪文学丛书”,该丛书共十辑,每辑七种,共计七十种。前五辑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后五辑由安徽文艺出版社出版。一九八五年启动,历时十四年,到一九九九年完成这“漫长的旅程”。

  而在刘柠的书业回望中,三联书店也是最绕不开的一家,对于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走来的老书虫,三联书店无疑是最具人文气质和思想脉动的出版社。而前面已经提到的《读书》杂志、文化,中国与世界丛书、西方现代学术文库、新知文库等,可以说是撬动思想解放的生力军。而“三联小白本”“读书文丛”“三联精选”等等,自然是小开文化痴迷者刘柠的心头好。

  进入二十一世纪,小开文化在中国出版业已成平常之事,各家出版社不出个小精装,都不好意思参加书展。但在刘柠看来,江河浩荡的小开潮流,其实是由两股水流汇成,虽然都是小开,却代表了两种不同的文化:其一是改革开放之初,由三联版“读书文丛”“新知文库”等首倡的小开平装文化,其二则是廿一世纪一零年代之后兴起的小精装小开文化。前者成溪日久,细水长流,虽未见汹涌,却始终不绝;后者虽中途汇入,但一路狂风骤雨,喧闹奔腾,一泻而过,似乎用力过猛。

  小开文化在中国,似乎注定是小众文化之一种,能如此专注于小开文化之流变,足见刘柠对中国出版业观察之细致。经过他一番梳理,我在自家书房流连一番,却也有此下意识的一类。因为这些小开读本,在书架上有着独特的姿势,挨挨挤挤,里外三排,上面还横卧着许多。一眼望去,反而成为书架上特立独行的品类,其势不可小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