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讲好中国故事 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一席谈

来源:贵阳日报     2023年11月22日        版次:A07    作者:

  中国文学如何始终做到与人民同呼吸,与时代共命运?中国作家如何讲好中国故事,更好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

  第11届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11月19日在茅盾故里浙江桐乡举行。在中国作家协会17日举行的专题座谈会上,本届获奖作家杨志军、乔叶、刘亮程、孙甘露、东西,评委代表以及获奖作品出版单位代表齐聚江南水乡乌镇,畅谈体会、分享心得。

  “一个写作者的远方既是可以前瞻的地平线,也是可以后顾的历史深处。”杨志军创作的《雪山大地》全景式展现西部多民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之后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茅盾先生作为中国现代作家的典范,在人品、思想、才情等方面所拥有的格局和所达到的境界,无疑给我们提供了榜样。”杨志军认为,作家应加强人格修炼这一基本功。

  “走进村庄、沉浸式地倾听和记录,保持诚实的写作态度,遵从内心感受去表达。”乔叶谈起创作获奖作品《宝水》的心得,表示自己写作时将乡村振兴与个人成长结合,满怀着书写新世界、讴歌新时代的探索勇气。

  对于扎根人民,刘亮程深有体会。十多年前,他在草原上一次次倾听当地传唱江格尔史诗,早已入迷。以江格尔史诗为背景,刘亮程创作出《本巴》。

  “书中人活在25岁的年纪,过着农耕与游牧的生活,这也是我自小熟悉的家园。”刘亮程说,作家应该将地方的古老历史,活化成自己鲜活的心灵往事,让地方经验与所有人同频共振。他表示,要把家乡的故事,讲成中国故事,讲给全世界听。

  在《千里江山图》中,孙甘露书写了隐秘战线革命者的斗争。他表示,自己“如初学者一般”,以最大的敬意,去体会风云际会的时代中,人们探寻的无限热情。“就如同风通过树叶赋形,只有扎根人民的生活,文学才能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孙甘露说。

  面对无边无际、日新月异的时代生活,如何在“新”字上做文章?

  “写作,必须建立在坚实的生活之上,所有的心理反应都是现实的投射。”谈及创作悬疑推理小说《回响》时的感受,作家东西认为,伟大的作品需要众多作家共同完成,从现实不同的角度丰富它。每个作家去完成他该完成的任务,这就是他为这个伟大时代作出的贡献。

  因为《宝水》,韩敬群已是连续第二次作为获奖作品编辑代表,来到茅盾文学奖颁奖典礼现场。

  “人民是创作的客体,也是创作的主体,更是创作成果的知音与传播者。真正扎下去,深潜进去,做足功夫,你会有自己饱满扎实的收获与呈现。”韩敬群认为,与时代同频共振,与人民同呼共吸,是作家创作好作品的不二法门,人民的生活就是滋养作家创作的“宝水”。

  “本届获奖作品无不是讲述中国故事、赓续中华文脉的杰作。”茅盾文学奖评委代表、北京大学中文系副教授丛治辰认为,茅盾文学奖所追求的文学理想,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在当代发扬壮大,勾勒出一片璀璨的新时代文学星空。

  余俊杰 冯源

  ■ 相关阅读

  47部作品已获中国作协“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支持

  新华社电 中国作家协会11月17日在浙江桐乡举行“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进会,旨在推动创作更多优秀文学作品,并拓展文学受众。

  据悉,截至目前,“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已发布三期支持项目名单,共有47部作品获得支持,其中出版25部,发表6部。“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征集选题已超1000件,作品涵盖少数民族文学、儿童文学、网络文学等品类,既有名家名作,也有来自基层乡村的作家作品。

  据了解,“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聚焦新时代中国农业、农村、农民在经济、生活、文化等方面的巨大变化。“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主要支持长篇小说创作,依托全国重点文艺出版社、重点文学期刊等,从作家创作、编辑出版、宣传推广、成果转化、对外译介等多方面统筹协调,推动文学精品的传播、转化。

  两个计划自2022年启动以来,受到文学界的热烈响应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两个计划推出的作品中,有作品获得第11届茅盾文学奖,许多作品入选各类文学榜单、推荐书单。

  一年多来,“新时代山乡巨变创作计划”与互联网新媒体等众多平台机构合作,扩大了文学作品的市场覆盖面;“新时代文学攀登计划”推出子计划“迁徙计划”和“扬帆计划”,在全社会营造了浓厚的文学氛围。

  中国作协有关负责人表示,两个计划要持续树立精品意识,把那些具备“经得住读者和时间考验”潜质的作品选出来。此外,要重视向电影、电视、动漫、短视频等形态的转化,以更高品质、更强传播能力,覆盖更多阅读空间,强化文学的价值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