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镇经开区王庄铝精深加工园区。 清镇市融媒体中心/供图

贵州高精板带箔科技有限公司自动化生产车间。

▲工人在贵州南凡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芯片生产车间操作电脑程序指挥生产。

贵州中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芯片生产车间。
近年来,清镇市积极抢抓机遇,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持续推动数字经济做大做优做强。一方面,清镇市积极引进电子产品生产组装和智能终端生产企业布局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以大数据为引领的数字经济产业基地;另一方面,实施“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推动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此外,清镇市坚持职教城与清镇经开区“双城联动”发展战略,成功申报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人才基地、“中国数谷”大数据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聚集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了坚实的人才支撑。
■构筑产业“温床” 吸附企业落地发展
三年前,贵州中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温海涛刚来清镇时,他的不少企业家朋友还给他泼了冷水。但现在,贵州中芯微用亮眼的成绩证明,他们不仅可以在大山里搞芯片,而且势头强劲,相比去年,今年的产值预计翻一番。“政府的服务到位,是我们顺利发展的关键保障。”温海涛说。
发展数字经济,清镇市拥有诸多优势——
交通区位优越。清镇地处贵遵、贵毕等四条城市经济带的核心节点,是贵安新区的“桥头堡”和“城市客厅”,也是贵阳的“西大门”和“卫星城市”。
人力资源充沛。贵州(清镇)职教城目前入驻院校16所,入驻师生15万人,被评为“中国-东盟教育交流周”对外展示中心,与花溪大学城同为贵州人才强省的驱动引擎。
要素配套完善。清镇是贵阳建设西部陆海新通道重要战略节点城市,依托普洛斯公路港、铁路港建成全省首个“互联网+多式联运”高效物流生态系统,大工业电价、天然气价格等均具有比较优势。
同时,营商环境优越,先后获得“中国优化营商环境十佳县(市、区)”“中国(区域)最具投资价值县(市、区)”等荣誉称号。
立足这些优势,清镇市从各方面不断优化营商环境,做优“贵人服务”,着力打造企业发展的“温床”,吸引越来越多的企业着陆发展,数字经济发展的量和质不断提升,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水平不断提高。
在组织机构方面,清镇市推动各有关部门建立数字经济工作小组,产业发展从过去大数据部门单打独斗的被动局面,扭转为多部门合力推进的良好态势。
在产业政策方面,清镇市坚持数字经济和先进制造“双轮驱动”,以“千企改造”和“万企融合”为抓手,围绕以铝及铝加工为主导、新型建材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产业,聚焦生态肉鸡、绿色蔬菜、精品水果等农业特色产业,以及网络货运、人力资源、智慧商贸、智慧文旅等特色产业生态,先后制定出台“铝十条”“商十条”“农十条”等系列政策。
在企业服务方面,清镇市全面整合发改、科技、工信、农业、商务、文旅、财政等部门资源,对企业的信息化现状进行全面摸排,建立企业基础库,帮助企业解决痛点难点。
在空间开拓方面,清镇市积极打造电子产业园和双创基地等产业平台,提升产业承载能力。其中,电子产业园位于清镇经开区,已建成标房5.45万平方米;双创基地紧邻职教城,旨在建设以大数据为引领的数字经济产业基地。
截至目前,清镇市已成功引进20余个大数据优质项目,聚集大数据类企业100余家,累计培育大数据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企业200余家。
接下来,清镇市将围绕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数字新基建、数据价值化,持续推进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以数字应用场景建设为载体推动全域数字化转型,赋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数字技术赋能 加快传统产业转型
贵州高精板带箔科技有限公司位于清镇市王庄乡的铝精深加工园区,成立于2020年7月,主要生产双零箔坯料和电池铝箔坯料等产品。2024年1至7月,贵州高精完成产量8.24万吨,营业收入达16.36亿元,完成利润1214万元,完成年度利润目标的101.16%,提前完成全年目标任务。
“我们的产品主要应用在动力电池领域,是动力电池储电的基础材料。”贵州高精综合办公室副主任曹江在车间介绍,公司已驶入新能源动力电池赛道,要想尽办法提质增效。
通过在引进先进设备、更新老旧设备、革新生产工艺等方面努力,生产车间的自动化率已达到90%以上。
同时,车间12条生产线的自动化设备,都有对应的控制系统进行精准管控。工作人员可根据客户需求,对产品的厚度、宽度、规格、型号等参数进行调整,并且可以控制设备运转速度等,实现生产过程的精准控制。
从铝锭加铝水,再到产品下线,有10多个大环节。该公司以前生产一批产品需要12个小时,现在8个小时便可完成,且成品率提升到96%以上。同时,每批次产品需要的人力也从30多人减少到20多人。
目前,贵州高精拥有12条铸轧生产线,具备年产14万吨铝板带箔坯料的生产能力,可实现年产值25亿元至30亿元。2023年,该公司产值达22.8亿元,利润总额1132万元。
该公司产品还向日本、墨西哥等国出口,出口量占比达到总产量的20%以上。“我们致力打造中国动力电池箔坯料第一品牌。”贵州高精副总经理童彪说。
为助力更多像贵州高精一样的实体企业转型发展,近年来,清镇市既“练内功”、又借外力。
在“练内功”方面,深入实施大数据战略行动,推进“万企融合”大赋能行动,从体制机制、组织推动、创新引领、产业招引、企业培育、人才培养、资金政策等方面努力,促进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在借外力方面,省大数据局、贵阳市大数据局、贵阳市工信局及贵州航天云网、贵州航天智慧农业等单位,多次组织专业团队到清镇开展业务培训和指导,帮助一线人员提升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帮助企业找准转型方向,理清转型思路。
通过“练内功”和借外力,清镇市传统产业数字化转型步伐提速换挡。目前,已有一批项目成功入选国家级示范项目、省级标杆项目、市级融合示范项目。
下一步,清镇市将继续抓实产业数字化,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按照“一业一平台一链主”思路,锚定以铝及铝加工为主导、新型建材为特色的“一主一特”主导产业转型升级,推动产业结构由中低端向中高端迈进;围绕生态肉鸡、绿色蔬菜、精品水果等特色优势产业,积极推广各种智能设备,支持温氏畜牧、大兴伟业、菜篮子集团等企业数字化转型;围绕“一主一品”,积极探索物流产业数字化转型升级,广泛应用数字化、智慧化手段,大力发展“旅游+”和“+旅游”业态,推动四季贵州、恐龙小镇等景区数字化转型。
■开辟全新赛道 着力布局新兴产业
贵州中芯微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由合鼎集团(深圳)有限公司与清镇市工业投资有限公司共同出资成立,是一家集集成电路芯片研发设计、封装测试、智能电子产品方案主板设计、生产制造及销售于一体的高科技企业,其产品广泛应用于5G通讯、IOT物联网终端、智能家电等多个领域。
“我们月产芯片约4.5亿颗,平均每天生产1500万颗。”公司总经理温海涛说,芯片拥有很多细分赛道,每个细分赛道都有精细分工。公司从晶圆划片到装片固化,再到等离子清洗、键合、电镀等环节均可自主完成,实现了芯片全链条测试封装。拥有这种全流程芯片测试封装能力的企业,在全国不足50家。
“我们来这里发展,是来对了!”温海涛感慨地说,公司的除尘系统和生产设备耗电量大,夏天必须开空调。而贵阳电费比沿海便宜,气候环境也适宜,这些自然条件和人造条件,每年可为企业节约1000万元左右。
为什么要做芯片全链条测试封装?也是为了节约成本。例如芯片的电镀环节,以前公司需要发到广东惠州、江门等地,每个月光快递费就要10万元,耗时7到10天,极大地影响了整体产能。于是,2022年,深圳合鼎集团又在贵阳投资建了电镀厂,不仅解决了中芯微电子产品电镀环节需送省外的大难题,还与贵州多家电子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延伸了贵阳电子信息制造业的产业链条。
中芯微电子于2021年投产以来,订单稳定增长,2022年主营业务收入完成3945万元,2023年完成1.54亿元,同比增长290.7%。2024年1至7月,该公司已完成产值1.4亿元。
经过三年多的沉淀,中芯微电子已取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贵州省专精特新企业等荣誉,并且具备向汽车芯片和存储芯片领域进军的能力。
在清镇经开区,另一家芯片企业——贵州南凡半导体科技有限公司也在稳步发展。这家公司是香港海德科技有限公司的子公司,主要生产照明显示、消费电子等领域所需芯片。自2021年6月签署协议入驻清镇以来,南凡半导体的发展速度令人瞩目。
南凡半导体总经理江涛说,之所以选择来到清镇,一方面是因为西南市场在照明板块还有很大的市场潜力,另一方面是因为清镇有着丰富的铝矿资源。
“我们已经在清镇市电子产业园买了38亩地,准备建设二期项目,厂房面积达4万平方米,预计投资4亿元。”江涛充满信心地说,在二期项目建成后,产能预计扩大三倍,公司将依托清镇市的铝资源,生产带有芯片的终端产品。
目前,清镇市正依托电子产业园,重点引进电子产品生产组装和智能终端生产企业。电子产业园核心区用地面积目前达112.09亩,其中,已建成标房5.45万平方米。
未来,半导体产业将在科技进步和经济增长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清镇市正抢抓机遇,大力布局电子信息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其中将重点围绕“一硬一软一特一新”,加快推进项目洽谈签约,同时全力支持南凡半导体、中芯微科技等成长型企业扩能、增产。
■亮点点击
以“双城联动”
打造数字人才汇聚地
清镇市发展数字经济拥有独一无二的优势。这个优势来自于贵州(清镇)职教城与清镇经开区的近距离“双城联动”,通过产教融合、产城融合,清镇市将全力打造数字人才汇聚地。
据了解,清镇职教城开设涵盖一二三产的专业322个,每年为社会输出技术技能型人才约5万人,技能培训人数每年达2万人。其中,16所院校开设的大数据相关专业就有54个,每年培育大数据相关人才约13000人。
清镇经开区作为省级开发区,规划有产城融合示范、电子信息制造、铝加工等4个产业园,园区企业可为职教城学生提供实习培训基地,职教城也可结合园区企业发展需求,为企业精准培养人才。
“双城联动”模式,促进产教深度融合,为数字经济发展提供人才支撑。目前,职教城部分院校已与一批优强企业开展紧密合作,并与部分企业共建实训培训基地,为企业订单式培养人才,推动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无缝对接。
通过“双城联动”,清镇市已成为贵州省大数据产业人才基地、“中国数谷”大数据产业技能型人才培养聚集区、大数据综合试验区-职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用活资源禀赋 壮大数字经济》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