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中轴线申遗成功,历史与生活可以如此粘连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9月01日        版次:A04    作者:

  特约撰稿人 韩浩月

  近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杰作”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

  这是个值得开心的消息,但它引起的关注与反响,却并不能用“轰动”来形容。也许是“北京中轴线”的文化遗产地位过于牢固的缘故,也许是几乎所有人都认为入选世界遗产是板上钉钉的原因,当好消息传来,大家都觉得这在意料之中。

  申遗成功所带来最直接的影响,是把“北京中轴线”列入City walk计划的人又多了一些。从北边的钟鼓楼一路往南,经过万宁桥、景山、故宫、天安门、正阳门,一直到永定门,这一路上的建筑,由15个遗产构成要素,每一个都值得流连,全长7.8公里,是世界上最长的城市轴线,全程漫步下来,从视角到文化,从思想到精神,无疑都会受到不小的冲击。

  现在想到“北京中轴线”,它作为皇权观念的产物,封建帝王的意志体现,以及古代中央集权的体制象征,都被淡化了下去,取而代之的更多是它所代表的城市规划设想,文化与文明的留存,包括与百姓日常生活的融入……

  “北京中轴线”从2012年启动申遗开始,就进入了反复被讨论、严谨被论证、谨慎被执行的节奏与氛围,也恰是在这种节奏与氛围里,概念意义上的“北京中轴线”也从蒙尘的历史里,愈来愈清晰地凸显在公众的生活中。用通俗一点的话讲,“北京中轴线”逐渐被“擦拭”得更为清晰、也更加吸引人。人们意识到,申遗会使得这一“理想都城范式”得到更好的尊重与保护,亦会使历史与生活的粘连得更为真实、妥帖、自然。

  “北京中轴线”的申遗工作,是充分听取了多方意见的,比如提出申遗后不久,就传出重建地安门的消息。1955年为改善交通,地安门被整体拆除,如果不重建,中轴线上的九门就只剩八门,传统文化中的“天圆地方”失去了一个重要地标符号。而如果重建,一个散发着水泥味的“新地安门”,则会像假肢一样,被强行加到原有的古老建筑体系里,显得不伦不类。很快,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委员会专家顾问组在经过讨论之后,决定不再复建地安门,这也是对历史的一份尊重。保护“北京中轴线”的价值在于,不再使它遭受一丝一毫的破坏,但对于已经被破坏的,谨记教训,立一块碑在原地,或是最好的纪念。

  要不要拆除“北京中轴线”附近的现代化建筑,当时有两种声音:一种观点认为,中轴线两侧的现代化建筑和中轴线的传统建筑格格不入,应当列入整治和拆除计划,而另有一种建议,觉得不少现代化建筑修建于中轴线两旁,既然已成既定事实,就不妨接受和尊重——现代建筑也终将成为历史的一部分。这些现代化建筑,随着长期被使用,已经与人们的工作生活密不可分,而且如果一拆了之,还会造成不小的浪费。最终,“少花钱、办大事”“不扰民、做实事”还是成为“北京中轴线”申遗的方针,这一方针也使得申遗工作得以顺利开展,在“不知不觉”间完成所有申遗准备工作。

  北京中轴线上那些宏伟的建筑,见证了诸多历史风云变幻,这次能够申遗成功,也使得中国人心中那份文化自信得到一次释放与巩固,但更值得欣喜的,是申遗成功之后,并非用无形的“玻璃罩子”把文化遗产“隔离”起来,使它变得遥不可及。文化遗产的最好留存方式,是在与当代人的生活每时每刻发生交流与互动,如此,文化遗产才能焕发出光泽,如明灯一样,照亮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向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