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点 聚集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9月02日        版次:A07    作者:

  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

  城市发展带动了整个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建设成为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引擎。系统治理“大城市病”,下足“绣花”功夫开展城市治理,能持续增强城市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促进城乡融合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在整合社会公共资源方面的优势,立足乡村的产业特色和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投入,逐渐建立起城乡间具有一定特色且优势互补的产业体系。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促进人才资源在城乡之间双向流动。

  破解城市群内产业同构程度较高问题,推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健全城市群一体化发展多层次协调机制和常态化推进机制,在重大决策落实、重大项目推进等方面加强沟通协调,打通在制度规则、商品市场、服务市场、要素市场、流通体系、市场监管等方面的体制机制障碍。

  依靠改革、科技、文化三轮驱动,增强城市持续发展能力。向改革要动力、要活力,通过改革不断提升城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运用科技手段推进智慧城市建设,让城市更聪明一些、更智慧一些。加强城市历史文化保护与传承,延续城市历史文脉,让古老城市焕发新的活力,使历史和当代相得益彰。

  坚持绿色发展,把保护城市生态环境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将环境容量和城市综合承载能力作为确定城市定位和规模的基本依据,控制城市开发强度,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相协调。

  胡九龙 人民日报

  

  做强做大特色优势产业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并非易事,要以产业研判的深度保证特色优势产业选择的精准性。首先,要找准地区比较优势。其次,要立足比较优势类型和不同产业类型的关系,精准识别产业的发展前景并筛选出具有较强发展潜力的特色优势产业。

  以顶层设计的高度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布局的合理性。一方面,要充分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机制主导产业发展和产业布局。另一方面,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在规划层面尽可能避免产业布局同质化。

  以科技创新的力度保证特色优势产业升级的持续性。一方面,要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要深化跨区域科技创新协作。

  李晨 学习时报

  

  让县区经济更加生机勃勃

  县(区)经济是中国经济的基本单元,是连接区域协调、城乡协调的重要纽带。当前,“千亿区”“千亿县”百舸争流、生机勃勃,充分彰显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那么,它们究竟做对了什么,以至有如此显著的成绩呢?

  因地制宜各扬所长,一方水土“养”出一方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县(区)发展的竞争力所在,而产业是县(区)经济的骨架支撑。让一方水土“养”出一方特色产业,这是决定地方经济活力与实力的关键所在。

  “头雁”引领“群雁齐飞”,在区域协调中增强发展新动能。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有利于促进各类要素合理流动和高效集聚。进入新时代,县(区)开始打破行政区划的束缚,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逐渐走向协同发力、美美与共。

  营建一流营商环境,持续改良企业发展土壤。营商环境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土壤,是地方经济核心竞争力的硬支撑。政府依法行政水平不断提升,共同打造了吸引人才的“梧桐树”、招商引资的“金名片”。相信随着新型城镇化、新型工业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区域协调发展等战略的深入实施,未来必将有越来越多的“千亿区”“千亿县”涌现,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注入强劲动能。

  唐珏岚 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