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住在这里,就像住在家里一样”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9月02日        版次:A05    作者:

  今年避暑季,有376人在息烽县永靖镇梨安村旅居,短的一个月,长的两三个月。

  “叔叔,阿姨,吃饭喽!”上午11点半,在村里经营一家民宿的蔡湘黔轻拍各个房间房门,通知住在家里的旅居客吃饭。

  院坝十分宽敞,四张圆桌可坐20多人。大家陆续下楼,人还没到齐,蔡湘黔的母亲和妻子便已把饭菜摆好。五菜一汤,是香菇炒肉、青椒腊肉、糖醋莲花白等家常菜。

  “饭菜好吃,老板人也好。在这里,我们就像一家人。”69岁的张晓村说。

  张晓村是湖南长沙人,是最早到梨安村旅居的游客之一,从2022年开始,张晓村已经连续在梨安村度过了三个夏天,每次来都住满3个月。

  退休后的张晓村喜欢来贵州避暑。2022年以前,他和朋友去的是贵阳之外的其他市州。他说,自己喜欢吃家常菜,但之前住的地方搞分餐制,吃快餐,总觉得旅居生活少点温度。

  2022年6月,张晓村来到梨安村并住进了蔡湘黔家。“吃的是家常菜,跟快餐风格不一样,有家的感觉。老板对我们就像对家人一样。”他说。

  梨安村距离息烽县城14公里,气候条件好,夏季温度比贵阳城区低,森林覆盖率达57.65%,整个村庄宛如一个天然氧吧,先后被授予“贵州省森林村寨”和贵州“景观优美森林村寨”称号。

  蔡湘黔以前在外面做工程。2018年,他放弃在城里买房的想法,选择回老家建房。“村里开始有游客来住,一住就是几个月,我当时觉得,这可能是个机会。”蔡湘黔说。

  随着避暑旅游潮的到来,村里的自然资源变成了旅游资源。蔡湘黔庆幸当初的选择。他家总共有9间民宿客房,今年住了18名旅居客。

  蔡湘黔的母亲是湖南人,会烧湖南菜,因此住在其他村民家的湖南游客也常常来他家吃饭。每天在他家吃饭的有40人左右,3个月的吃住收入加起来,利润超过七万元。

  看到那么多人住他家,有人劝蔡湘黔涨价,他和母亲坚持原则:价格不涨,服务水平不降。

  正因如此,今年,张晓村把他湖南的朋友也带过来了。今年夏天,来梨安村旅居的376人中,有200人是张晓村的“朋友圈”带过来的。这次,他们还带了各种装备,有的带了自行车,有的带了乐器。每天吃完晚饭后,他们就在院坝里或是排节目、或是表演。在他们的指导下,蔡湘黔小儿子的非洲鼓已经打得有模有样。

  “住在这里,就像住在家里一样。如果身体条件允许,明年我们还要来梨安避暑。”张晓村说。

  随着旅居游客的增多,梨安村的民宿从去年的11家增加到了今年的17家,但房间仍是供不应求。“今年又有几批外省游客来问,但我们没有多余的房间了,只能看着客源流失。”梨安村党支部书记唐雪松说。

  作为省级宜居农房试点,梨安村计划引入社会资本,提升村里的住宿条件和旅游接待水平。最近,村“两委”与福建的一家公司进行初步洽谈,计划通过村集体公司和企业合作,提升住宿环境和档次,以带给游客更好的体验。

  村里还在完善各类配套设施。基础设施方面,17公里道路硬化已完成,太阳能路灯、水厂、污水处理系统等基础设施也建设完工;配套设施方面,新建的停车场有300多个停车位;文化设施方面,建成“红军长征过息烽”主题文化广场、“长征1935”文化寨门、“万柿如意”文化园等。

  此外,梨安村今年采取“村集体+农户”的模式,成立息烽泉韵炊烟餐饮公司,合作经营“黎安·人民食堂”,经营范围为餐饮服务及农产品销售,既增加村集体经济收入,又解决游客吃饭的问题。食堂今年4月开始营业,5月开始盈利,现在每月收入至少上万元。

  唐雪松介绍,梨安村将以避暑旅游为突破口,充分盘活自然资源及民族文化、历史文化、红色文化等文化资源,继续提升服务质量,发展乡村旅游,并结合村里的1200亩柿子产业,促进农旅融合发展。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