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应对“秋老虎” 注意提“正气”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9月03日        版次:A08    作者:

  从立秋开始,阳气渐收、阴气渐长,自然界的万物从繁茂慢慢变成熟,在夏末秋初的时节里,我们要如何做好养生呢?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针灸门诊副主任医师孙芳得表示,“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强调根据四季的变化来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入秋后,要注意提“正气”,同时当心“夏季贪凉,秋后算账”。

  秋日阳收阴长,要留意提正气

  入秋后,早晚温差大,秋天多燥,燥易伤肺,阳收阴长,值得留意的是,人们要注意预防换季感冒及呼吸道疾病的发生。自古民间将立秋后的炎热天气称为“秋老虎”,表现为闷热天气的持续。在这段暑气尚未消退的日子里,早晚气温降低又起风,或白天感觉闷热猛吹空调,再加上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造成机体抵抗力下降,则可能出现风寒感冒;而贪凉过度吃冷饮,伤了脾胃运化功能,体内湿浊内蕴,也容易患上暑湿感冒,表现为胃肠道症状。由此可见,这段时间可能会遭遇多种不同类型的感冒,从日常生活点滴做好预防非常重要。

  孙芳得说,预防重在提升人体的正气(即抵抗力),以抵御外邪。提升正气的方法有很多,结合中医养生,总结以下常用方法:首先,饮食调护,规律饮食,不宜过饥过饱,养护脾胃,提高正气;多食山药、薏仁等健脾益胃的食物,适当食用雪梨等润肺之品。在生活起居方面,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不吸烟、酗酒,规律作息,合理安排工作学习时间,不熬夜,不过度疲劳;要注意精神调养,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良好心态,积极乐观。在体育锻炼方面要注意适度,选择慢跑、游泳、打球等自己喜欢的运动方式,以增强体质。

  “我们还可以选择药物预防,根据体质辨识,适当饮用养生茶。”孙芳得说。

  

  正确应对“夏季贪凉,秋后算账”

  夏季贪凉,是一种违背自然规律的做法,夏季本该出汗,但因为贪凉而无汗出或汗出过少,导致邪无出路,于是入秋后易发感冒、咳嗽、出疹子、腹泻等疾病,这就是我们俗话说的“夏季贪凉,秋后算账”。另外,在夏天,冷饮吃得太多,损伤了脾阳,就会造成脾的“呆滞”,还会引起腹痛、腹泻以及精神不振等症状。贪凉对呼吸系统也有所损伤,因此,人在受寒或吃冷饮时常常容易咳嗽。

  孙芳得解释,因为病邪要找出路,走大肠就会腹泻,走皮肤就会出疹子,走肺系、皮毛就会咳嗽、感冒,这时候不要阻断邪气出路,而要固护正气、疏导邪气,才能标本兼治。

  如果冷饮冷食吃多了,造成身体不适,该怎样补救呢?他说,日常饮食中可以加入葱姜、香菜、小茴香、花椒等热性食物,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温补的作用,也可以在日常茶饮中加入陈皮,起到健脾燥湿的效果。

  另外,孙芳得指出,在邪气伏而未发时,可以通过自身饮食调护,从而提高正气、祛除邪气。比如用冰糖、雪梨煮水喝,可以润肺止咳;用红糖、生姜煮水喝,可以温胃驱寒。

  秋冬养阴,贴秋膘要因人而异

  孙芳得介绍,“秋冬养阴 春夏养阳”是中医养生的基本原则,强调根据四季变化来调整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以顺应自然界的阴阳变化,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中医养生讲究顺应自然,秋冬季节,自然界进入收藏状态,万物开始进入休眠和积累阶段。中医认为,秋冬季节应该保养阴气,因为阴代表收藏、内敛,此时人体的新陈代谢减慢,阳气内收,需要保护体内的阴液,避免过度消耗。

  自古一到立秋,大家就开始“贴秋膘”,为天气寒冷的季节做准备。那么秋膘到底应该什么时候贴?他认为,其实不必拘泥于在立秋节气中贴秋膘,暑气尚未消散,有的人依旧处于“苦夏”状态,那就不必勉强自己去吃,而是等自身脾胃功能随着天气渐凉而变强,明显有了胃口的时候再去吃。在天气依旧闷热时,要继续祛暑祛湿,当你感觉到口干舌燥、鼻干咽干了,再去养阴润燥也不迟。

  他指出,我们要学会捕捉自己身体发出的“信号”,选择应季的适合自己的养生之法。例如,时常感觉口干舌燥,或者出现燥咳,即干咳无痰或干咳少痰,痰液黏稠难以咳出,甚至带一些血丝,这种情况下就可以通过养阴润肺来顺应自然了。而日常生活中的养阴润肺方法很多,比如煮梨汤加入一些蜂蜜,熬粥中加入百合、山药、银耳等,都能起到养阴润燥、调理身体的作用。

  孙芳得说,其他秋冬养阴的方法包括减少熬夜、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延长睡眠时间等,以帮助身体恢复和积累能量。在现代生活中,这一原则仍然具有指导意义。例如,在秋冬季节,人们应注意保暖,减少户外活动,保持充足的睡眠,避免过度消耗体力等。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