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建立招商引资新模式
近来,部分城市裁撤地方招商部门、取消基层招商指标,探索建立招商引资新模式。在新形势下,地方政府正在转变思维、强化服务、找准优势,因地制宜谋求适合自身发展的新路径。
多年来,招商引资促进了各地经济发展,但也引发了“跟风招商”“摊派招商”等不正常现象,加剧了产业同质化和竞争内卷化,甚至出现了“搞封闭小市场、自我小循环”的倾向。今年以来,中央到地方频频出台政策,旨在纠正不规范拼土地、拼税费、拼补贴的招商行为。在这一背景下,原有的地方招商模式需要进行深刻变革。
过去地方招商引资多以项目为中心,具体表现形式为“大抓项目、抓大项目”,衡量指标主要是引进企业规模。实际上,如果不顾项目是否符合当地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背离市场要素流动规律,对资源配置将有害无益。未来,各地应统筹兼顾,强化产业链思维,更加注重上下游配套关系,通过延链、补链、强链,形成具有竞争力的产业集群。要强化服务促发展,着力营造稳定公平透明可预期的营商环境,充分激发各类经营主体活力。要找准优势兴产业,进一步从长计议,深入统筹当地产业基础、文化资源等优势,打造具有地方亮点的产业体系,最终形成发展特色和鲜明标签。各地区要找准在全国统一大市场中的定位作用和比较优势,严格执行环保政策和规定,以绿色发展引导创新与效益,防止各自为政、画地为牢,根据产业供需基础和升级方向,探索差异化招商引资路径。
金观平 经济日报
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
“指尖上的形式主义”是形式主义问题在数字化背景下的变异翻新。在错误政绩观的影响下,一些地方和部门脱离基层治理实际,简单把应用程序开发使用等视为“政绩工程”,盲目追求推广速度和应用范围,设置不科学、不合理的考核标准,导致形式主义潜滋暗长。
数字化改革是大势所趋,让数字政务远离形式主义,关键要在“实”字上下功夫。一方面,对于政务应用程序的开发,不能拍脑袋就上马,要综合考虑基层治理情境的复杂性、差异性,做好前期调研工作,弄清楚开发新应用程序是为了解决什么问题?哪些功能可推动问题解决?某项工作是否有必要电子化?从而有针对性地满足干部群众的实际需要。
另一方面,对于已建的政务应用程序,要加强统筹,对功能相近、重复的应用程序或工作群组进行整合,避免同质化。针对同一事项或数据,可通过技术赋能,建立完善高效集成的政务平台,加强数据互通和信息共享,打通部门间的数据壁垒,用“算力”解放“人力”。整治“指尖上的形式主义”,还要建立更加科学、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真正把工作实绩作为衡量标准。
殷烁 人民日报
(《观点 聚集》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