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潜心乡村教育 20载初心不改

——记贵阳市2024年“四有好老师”王科学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9月09日        版次:A02    作者:

  2005年,王科学成为乌当区新场镇的一名乡村教师。2009年,年仅25岁的王科学担任新场镇老棚小学校长,成为新场镇最年轻的校长。

  

  先有父母心 再做教书人

  乡村学校的条件较为艰苦,王科学选择在坚守中勇毅前行,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勤恳工作5年后,王科学因为认真负责,教学成果突出,于2009年成为老棚小学校长。

  老棚小学位置偏僻,四周群山环绕,交通不便。上任不久,细心的王科学注意到,不少距离较远的学生因为赶时间上学,经常来不及吃东西,只能饿着肚皮,忍到下午回家后才能吃上饭。王科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联系了一些爱心人士,为每名学生争取到每日4元的爱心午餐费。“学生吃饱了,学习动力自然更足。”王科学说。

  紧接着,王科学积极动员学校的教师轮流担任“校园厨师”,并以身作则,承担了大部分采买、加工工作。为了采购新鲜、实惠的食材,天没亮王科学就骑着摩托车去集市采购,对食材的品质和价格进行严格把关。王科学坚持公开爱心午餐账目明细,得到学生、家长和爱心人士的肯定。

  每天早上,伴随着书声琅琅,在学校简易厨房的袅袅炊烟中,王科学变身掌勺师傅,和值班教师快速制作饭菜,尽量变着花样给孩子们补充营养。作为学校厨房的“一把手”,王科学凭借过硬的烹饪技术,成为老师学生信任的“大厨”。

  2011年秋季学期,随着国家农村义务教育学生营养改善计划的启动,老棚小学这项持续近两年的爱心行动“功成身退”。

  

  少一些说教 多一些行动

  20载教书育人路上,王科学从未停止前行的脚步,他先后辗转四所学校,在各个岗位上默默探索、不断提升。2017年,王科学调任到新场镇谷溪小学担任校长。

  教育教学中,王科学注重言传身教、以身作则,例如,教学生劳动,他不是站在旁边说教,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的全过程;他要求学生严格遵守作息约定,就带头执行同样的作息表……在王科学的带动和感染下,学生变得越来越讲卫生,也更加自律、阳光,见到垃圾会主动捡起来,看到同学需要帮助会伸出援助之手。

  王科学用行动验证了“言传身教、身行一例、胜似千言”的道理,每次他表扬学生时,学生常腼腆地说:“我是跟您学的。”

  学为人师,行为世范。王科学常说:“教师的言谈举止不仅受学生严格监督,更时刻被学生效仿。”为此,他要求自己与时俱进,持续提升自身专业素养,多次参加省级、市级校长提升培训;学校开展教学技能比赛、公开课比赛等活动时,他总是第一个报名参加,不仅借此了解学校课程改革的核心是否落实、教研成果是否取得成效,还借此了解教师教学技能是否有提升等。“学校师资队伍薄弱,教师的教学理念较为传统,课改工作任重而道远,我有义务履行好校长职责,带领教师们在业务上成长。”王科学说。

  执教20年间,王科学始终关爱每个学生,用行动带领身边教师共同进步。

  

  守教育初心 拓发展思路

  以往,王科学任职学校的教学设备较为简陋,往往一块黑板、一支粉笔、一本教材便是主要教具。作为校长,王科学深谙学校教育要想取得发展,必须解决摆在面前的种种困难。

  为改善学校办学条件,王科学争取资金及外界资助,为各班配备了多媒体教学设备,实现了智能教学设备“从零到有”的跨越,有效地弥补了乡村学校教学资源不足的困境。教学设备的变化,让学生得以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体验线上学习资源,对大山外面的世界有了更多、更新的认知。

  同时,王科学定期组织教师开展信息技术培训,充分利用线上微视频、课件和教学设计等学习资源,进一步推动教学方式的现代化转型。

  王科学依托新场镇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组织教师团队开发了多门乡土课程。同时,他和学校教师共同将芦笙、小尧花鼓舞等当地特色文化编写纳入学校校本课程,以丰富的校本课程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他们在学习中增强对家乡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王科学的带领下,学校在教学质量、教育资源、学生发展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2024年,王科学获评贵阳市“四有好老师”。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罗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