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藏在水里的世界史》:

展现水下的人类史诗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9月11日        版次:A07    作者:

  众所周知,世界是由两部分组成的,陆地和海洋。在《藏在水里的世界史》一书中,法国学者西里尔·P.库坦塞进一步延伸,提出世界史由两半组成,一半出现在陆地,另一半藏在水里。

  地球上的生命源于海洋,人类也不例外。大约40亿年之前,地球所有的表面都被水覆盖。然后,板块构造运动形成了大陆,土地露出了水面。大约30亿年前,最初的生命出现了。它起源于海洋,从单细胞生物的形式开始进化,利用海洋的潮汐来适应陆地的生活,然后,大约4亿年前,它们开始四处传播,不断增长,变得越来越复杂,一直到猴子的出现,经过漫长的进化,人类出现。

  这本是地球生命演进的常识,但当我们追溯人类进化起源时,总习惯性地将所有记忆都局限在了陆地上,认为路的尽头只是“猴子”。其实人类真正的起源要古老得多,我们本质上是“海洋生物”,在水中度过的时间要比在陆地上长得多。《藏在水里的世界史》一书,更是用考古的证据来做了论证。

  首先是找到了“海洋人”存在的证据。从进化论的角度,海洋里的生命上岸后,演化出了很多生命形态。就人类而言,一部分形成了以陆地为生命基地的“陆地人”,一部分则是“海洋人”。但是“海洋人”踪迹难寻。考古学揭示,从公元前10万年起,越来越多的智人沿海居住点开始出现,而这些遗迹都被上升的海水淹没了。如今的海洋淹没了当时的大陆架,也淹掉了当时适合人类居住的、广阔的肥沃平原。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很难重建那个时代人们的生活,以及他们与海洋的关系。如今发现的最古老的考古遗址中,85%都存在于水下。

  为了深刻理解那个时期“海洋人”的生活场景,我们必须在后世的人类生活场景中进行重建,比如在人类的直系祖先智人身上,找到了一些与海洋有所接触的生活痕迹:位于南非的尖峰点史前文明遗址,就包含了已知最古老的史前人类以海为生、自给自足的证据。考古学家在那里发现了海洋哺乳动物的遗骸,包括海豹、海狮、鲸类,还有鱼类和贝壳类,比如贻贝、海螺。而且,这种生存模式并非只在此处存在,而是分布在全球范围内。位于以色列朝圣者城堡附近的亚特利特-雅姆古村落遗迹,位于海平面以下8至12米,距离海岸线大约200至400米远,它向我们展示了石器时代在这里生活的史前人类如何从以农业为生转向靠海过活。整个古村落占地约4万平方米,其中包含了30个左右靠海为生的家庭,考古学者发现了6000多具鱼类的残骸,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开始使用渔船和渔网。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古代社区经历了从农耕生活到渔猎生活的多次循环,也就是播种、捕捉鱼类资源和收获作物,如此往复。

  其次,寻找“海洋人”生存的关键——航海技术。在人类文明史的早期,造船的物资只可能是木材,但木材易腐,一旦它被降解,所有它曾经存在过的痕迹也都被抹除了。此外,航海需要精妙的技术和充分的耐心,它是口口相传的智慧果实,这个世界上只有某一些民族、某一些文明才能掌握它。考古学家考察了现有的航海民族,比如波利尼西亚人和维京人,他们利用航海技术驶向更远的远方,建立了商业网络、海上势力和伟大帝国;在加勒比海域,在哥伦布发现新大陆之前的时代,这片海域上的交易被阿拉瓦克人和加勒比岛人所垄断。得益于大型独木舟,阿拉瓦克人和加勒比岛人掌握了精湛的深海航行技术,他们彼此合作,势力范围从中美洲、南美洲、佛罗里达一直延伸到整个密西西比河下游盆地的海岸……在世界各地,我们都能够找到类似的生存模式。从这些海洋民族的历史中倒推,可以合理构建海洋人的航海技术。此外,作者还从航海沉船中发现的那些不会分解的物质,比如青铜、陶罐等,推测出海洋人的航海轨迹甚至路线图。

  总之,该书敞亮了没入水中的人类史诗,展现了那些胸怀大海、放眼世界的古代人类文明盛况。这些人,没有地图、没有手机应用程序、也没有卫星定位系统,却依然踏上了冒险的征程。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