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英伦历史漫步》:

从历史角度 揭示“田园”的精神意义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9月18日        版次:A07    作者:

  时至今日,英国的一大文旅符号依旧是“田园”:在淙淙流水声响起的湖区,恬静的村庄依旧笼罩着中世纪的气息,一杯下午茶、一张风景画、一首湖畔诗歌,依然吸引世人前往。“田园”为什么会成为英国的“标签”呢?在人民文学出版社新推出的《英伦历史漫步》一书中,我们可以提炼出一个答案:“田园”上承“世外桃源”的想象,下接“壮游文化”的落地。

  这一切要从古罗马时代的拉丁诗人维吉尔说起。作者认为,维吉尔的影响力贯穿了整部欧洲思想史,其重要性只有荷马可相提并论。维吉尔在诗集《牧歌》中,营造了一个“世外桃源”的景象,开启了精神层面的探索之旅。一代又一代英国贵族为此踏上了前往意大利的旅程,以寻求希腊与拉丁精神根源的滋养。这一英国贵族的习俗,到了18世纪成为贵族阶层的制度——英国贵族子弟在走上社交场合、步入社会之前,会与他们的家庭教师共同前往意大利学习古希腊和古罗马知识及文化——这就是“壮游”。每次游学的出发地和目的地均相同:从英国到意大利。学习要求也相同:在意大利实地参观、欣赏美术作品,以提升自身的见识和审美能力。最终形成了“在旅行中学习”和“在旅行中成长”的“壮游文化”。

  在书中,作者以“旅行”为切入口对“壮游文化”进行了介绍:首先抵达法国的加莱,然后横穿法国。如果走陆路,就要翻越阿尔卑斯山;如果走海路,就取道马赛进入意大利。旅行者南下抵达那不勒斯和西西里,但无法接近希腊,因为它还处于奥斯曼帝国的统治之下。意大利很多城市是他们的目的地,以佛罗伦萨、那不勒斯、威尼斯等为代表,但无论如何,“永恒之城”罗马才是最重要的目的地。在这一文化旅行中,最重要的是以旅行为媒介,让人类的知识体系得以融会贯通。人与人的邂逅会激发出知识的新活力,通过意大利之旅而结识的友人们,其不同的知识领域彼此碰撞,不经意间就能迸发出火花。画家约翰·佐法尼的名作《乌菲兹美术馆收藏室》,描绘了美术馆陈列室里熙熙攘攘的壮游者,让我们重新认识到在18世纪时,人们的旅行如此多彩多姿。而壮游者们受到克洛德·洛兰、尼古拉·普桑等知名画家的古典主义风景画影响,形成了褒扬乡村自然静谧之美的倾向,18世纪英国人“世外桃源”的审美意识、精神土壤环境由此形成。

  拿破仑战争开始后,迫于战事的外部压力,此前从英格兰向国外辐射的旅行热降温;与此同时,随着时代变迁,旅行者的阶层已经从有限的贵族阶级扩大到富裕的诸侯士绅阶层。新出现的旅行者除了想在庭院中再现画中所见的世外桃源外,也想找到英国的世外桃源。英国是以平原为主的国家,而英格兰西北部的湖区便成为寄托“世外桃源”审美的现实场所。以湖区为目的地的旅行者,都在寻找克洛德·洛兰等人在风景画中所描绘的世外桃源。接着,风景画滋养出的审美意识逐渐实体化,即英国风景式园林的诞生。这种园林风格,不再像以往的园林那样规整和规则,它模仿自然地貌和景观,通过起伏的地形、蜿蜒的水体、曲折的小径和散布在各处的树木,创造出一种接近自然的氛围。后来,英国引以为傲的庭院文化,传播到了欧洲的各个角落,甚至远隔大洋的美洲。这些壮丽的园林不仅反映了英国人的审美情趣,也展示了他们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壮游者在“田园”探求风景之美时,也有人将目光投向了都市,出现了在都市里探访与漫步的行为。在都市中,人们对世外桃源的追求,也以“城市花园”的形式绽放出光彩。通过栽培植物、建造庭院等方式,人们创造了都市中的世外桃源。此时的“田园”,升华为人们频频回头欣赏的风景。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