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生育焦虑》:

探寻低生育率背后的心理困境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09月20日        版次:A07    作者:

  不论是线上还是线下,关于“人口”和“生育”的话题在当下得到了越来越多的讨论,而“人口红利”“生育率下降”和“生育焦虑”等细分话题更是热门。我们讨论这些热门话题的角度,似乎更多是基于社会趋势、统计数据,并探讨低生育率意味着什么,较少将目光投向个人:年轻人是否曾因为来自长辈的压力、生育的负担、工作规划与人生发展而苦恼是否要孩子,或被迫要孩子而造成生育焦虑?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悦芝林长期研究社会文化、社会变迁与个体心理之间的关系,她新推出的《生育焦虑》一书,从心理学、社会学的视角,结合大量个案,试图从原生家庭、婚育观念、内在感受、现实生活等不同方面来探讨生育焦虑背后更深层的心理原因与社会因素。

  作者首先梳理了国人常见的“生育焦虑”典型图景:有的年轻人为了反抗父母而不要孩子;有的虽然并不想生育,但考虑到工作和人生发展阶段,掐着时间要孩子;有的为了证明自己的生育能力而要孩子;有的没有顶住长辈“催生”的压力而要孩子;还有的因为对婚姻感到失望而要孩子,想借此改善关系……不难发现,造成这些典型图景的因素可分为两类,一是外在社会文化因素,一是内在个体心理因素。作者将重心放在个体心理因素上,她发现一段广为流传的话:“为什么没有人可以理解,现在的我只想一个人吃饭、一个人看电影?为什么我一定要外向合群、面面俱到?为什么我一定要逼自己证明我没事、我很好、我没问题?”

  “相信很多年轻人都有类似的心声,在成长过程中,自己的情绪和感受被忽视、被否定、被压抑。在持续多年的激烈竞争和升学压力下,在有着诸多问题的原生家庭的影响下,能够应对好眼前的生活已属不易。表面上看起来还不错的生活,是默默压抑了无数负面情绪和痛苦感受才支撑起来的。”作者认为,种种被压抑的沉重感受,折射了人们对自身情绪被理解、被尊重的渴望。同样的,年轻人关于不婚不育的表达很可能和广播剧中的呐喊一样,是渴望自己的恐惧和担忧被看见、被尊重、被理解,是期待自己被挤占和压抑的内心能够被归还、被救赎。故而只有在察觉那些一直以来被忽视的真实感受之后,才能更好地审视“生育焦虑”这一话题。

  接下来,作者围绕“我对生育的担忧究竟是什么?”“这种焦虑的情绪因何而来?”“问题在于生育本身,还是其他什么?”三个问题,从心理层面寻找和分析人们面对生育时感到焦虑的原因。首先是“原生家庭”。原生家庭是人们从小赖以生存和成长的基石,是建立自我意识、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倚仗,是构成自我的一部分。然而近几十年来社会的巨大变迁,使得年轻一代不得不在心理上面对层出不穷的挑战和矛盾,比如把纠缠不清的情绪、情感带到亲密关系中,难以真正看见和理解对方,难以建立有效的联结和互动……这些矛盾冲突,根子上来源于原生家庭。所以,当一些年轻人“不婚不育”的口号和父母“催婚”“催生”的要求相互拉扯时,年轻人在还没准备好的情况下,不得不面对结婚、生育的艰难选择和巨大压力,出现被剥夺、伤害或压抑的负面情感;其次是“内心的小孩”。作者认为,因“原生家庭”而造成的焦虑,本质上是陷入了幼时面对冲突矛盾的常规路径,即逼迫内在的自己做出决定。对此,作者说,“与其逼迫自己做出决定,不如先理解、尊重自己内心一直以来被忽视的感受,先温柔拥抱自己的内在小孩。如果我们能够更好地处理自己的问题,就能以更好的生活状态、更充分的空间去面对关于生育的种种可能性。”

  在书中,作者从不同视角为读者提供缓解焦虑的具体思路,帮助读者在面对自身和人际关系时找到更舒适的心态;并从两性心理意义和自我关怀等角度着手,帮助打算生育的人更清晰地分辨内心的真实想法,做好更充分的心理准备。

  最后,作者把“生育”比作“山丘”。“使人疲惫的不是远方的高山,而是鞋子里的一粒沙子。”生育一事亦是如此,它像是人生道路上的一座山丘。虽然翻越它会有新的风景,但是翻越过程会很艰辛。如果在当下的道路上走着,双脚已经磨出了水泡,每走一步都疼痛难忍,那么很可能不愿意翻越前方的山丘,甚至会产生强烈的畏惧和恐慌。如果硬着头皮勉强自己走上更陡的山路,就不得不面对更加难以承受的疼痛。“你最应该做的是先正视自己的状态,觉察痛苦的根源,试着做出调整,让内心感觉更好一些。倒出鞋里的沙子,处理并养好伤口,换上更合适、更舒服的鞋。”作者呼吁每位有“生育焦虑”的个体,找到一种更舒适、更有力量的姿势和心态,梳理种种困住自己思想或关系的枷锁,尝试自我松绑,释放生命潜力,找到人生更多的可能性。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