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秋燥”究竟为何物
“‘秋燥’是指秋天气候干燥,燥邪更容易侵袭人体,引发一系列干燥症状。”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消化专科、广东派驻专家、主治医师刘刚说,人身体内的“水”,中医称为“津液”。在古书《黄帝内经》有过“燥胜则干”的论述,提示“燥证”是由于燥邪侵犯或体内阴津不足引发干燥、滞涩表现的一类病症。如口干咽燥、鼻干唇裂、干咳无痰、两目干涩、皮肤干燥脱屑、毛发干枯等一系列症状。燥证的根本是“津液不足”,而造成津液不足的原因有很多。
刘刚说,这种燥邪侵袭不仅会导致体内津液的减少,还会干扰五脏六腑的正常功能,干咳少痰、口干舌燥、目涩、鼻衄、大便干结都是燥邪最常见的表现。
如何鉴别“秋燥”类型
“在中医上,我们通常会将‘燥证’分为‘内燥’和‘外燥’。”刘刚说:“外燥”通常是由于气候、环境等外界因素所引起的,一般伤及肺胃,以口干、皮肤干燥为主要症状。“外燥”又可细分为“热燥”与“凉燥”,清代医家费伯雄在《医醇賸义》中说:“初秋尚热则燥而热,深秋既凉则燥而凉”,指的是在初秋时节,由于夏季的余热未消,气候尚热,此时的燥邪便带有热性,表现为“燥而热”。这种燥热之邪,容易损伤人体的津液,导致口干舌燥、皮肤干燥、大便干结等症状;而到了深秋,随着气温的逐渐下降,燥邪则带有凉性,表现为“燥而凉”。凉燥之邪同样会伤害人体的津液,但与“热燥”不同的是,它更容易引起寒邪伤肺的症状,如恶寒无汗、鼻鸣而寒、唇燥嗌干等。
另外,“内燥”通常是由于人体内津液精血耗伤所形成的一种病理状态,其原因包括:偏热或者阴虚体质者本身阴津不足,更易受外界干燥邪气的影响;喜食辛辣或干燥的食物如辣椒、饼干等,易消耗自身体内的津液;长期熬夜、睡眠不足、过大的工作压力以及情志不畅,影响体内津液的生成,使身体更容易出现干燥问题;此外,慢性疾病如糖尿病、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会导致体内阴津的缺乏,使得燥症更加严重。
选对方法缓解“秋燥”
虽然“燥证”的种类和形成各不相同,但是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成因,选对方法进行预防和缓解。如果有饮食因素、生活习惯的原因,首先应该改掉这些不良饮食和生活习惯。“有相关疾病的人应该到医院就诊,但患者不能只依赖医生治疗,要从自身做起。”刘刚说,例如,饮食致燥方面,一些不良的饮食习惯,如少食蔬菜,喜欢吃辛辣、腌、煎、烤等食物,饮食偏好“重口味”,比如喜欢吃巧克力,喝咖啡、可乐、酒,都可致热邪内蕴,伤耗津液,导致发生燥证,要改掉这些饮食习惯才能缓解。在生活习惯方面,也要多饮水、避免长时间开空调、长时间看电视电脑,吸烟、熬夜等不良生活习惯。
而常见的慢性病如糖尿病、干燥综合征、干燥病等,都可引起阴虚燥热的情况。此外,泄泻、呕吐、汗出、尿频量多及失血等病证,均会使体液或血液流失过多,若无法得到及时补充,容易出现津血亏乏之燥证。慢性消耗性疾病则导致精血暗耗,例如,肺痨病(肺结核)多兼内燥证候。而这些需要系统调理,可到医院寻求专业医生帮助。
预防更重要
刘刚表示,根据《黄帝内经》对于秋天养生之道的描述,秋天的三个月,是自然界万物成熟、收获的季节,天气清爽,地气明朗。在这样的季节里,人们应当早睡早起,与鸡的作息时间相仿,即随着天亮而起,随着天黑而息。
换句话来说,秋季养生的核心在于“收”,即收敛神气,保持心态的平和与宁静,以减轻秋天干燥气候对身心的影响。这样做有助于调和肺气,因为肺对应秋季,主一身之气,与呼吸和身体的水分调节密切相关。
“在食疗上,我们也应该遵循‘收’‘燥者濡之’的道理。”刘刚说,对于没有明确疾病但感觉燥证明显的人群,可以通过食疗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在秋季,可以多进食味酸、味甘的食物,因为甘味具有缓急、和中、补益的作用,可以缓解秋燥的肃杀之气;而味酸的食物有收敛、生津的作用,既可收敛秋燥的程度,又可起到润燥的效果。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梅
口干、眼干、咽喉干、皮肤干燥……进入秋季,这些常见症状困扰着许多人。那么,“秋燥”的根源是什么?该如何缓解“秋燥”带来的不适?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消化专科、广东派驻专家、主治医师刘刚从中医的角度为读者解析。
(《用食疗打赢秋季“保湿”战》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