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木村“六月六” 活动长桌宴。

游客在平滩村果园里采摘猕猴桃。

游客在平滩村果园里采摘猕猴桃。

黔贵六广温泉。

游客在桃源河漂流。
春天,徜徉于沙溪村的金色油菜花海,沉醉于它们绚烂的绽放;夏日,挑战桃源河上的漂流,体验清凉与刺激的双重快感;秋季,探访平滩村,亲手采摘毛茸茸、甜蜜蜜的猕猴桃;冬日,踏入黔贵六广温泉,沐浴在氤氲的泉水之中,感受自然的馈赠,放松身心……修文美景,四季不断。
今年上半年,修文县接待游客631.07万人次,其中过夜游客43.78万人次,同比增长9.85%,交出了漂亮的成绩单。近年来,修文县立足特色旅游资源,围绕农文旅融合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深入挖掘阳明文化、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等文化资源,优化调整文旅产业结构,培育农文旅示范点,不断丰富旅游业态,强化旅游品牌塑造,打造全新旅游线路,形成各自带动、相互融通、共同发展的新业态,促进全县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助推乡村旅游提质增效、农民群众增收致富。
1以农业产业为基础 激活乡村经济活力
9月14日,秋高气爽,修文县谷堡镇折溪村乡村大道上车来车往,不少游客将车停下,在路边选购猕猴桃和金秋梨。在猕猴桃园内,郁郁葱葱的藤蔓下,挂满了圆柱形状、果肉饱满、香味浓郁的猕猴桃,不少市民游客走进乡村、亲近自然,亲身体验游园采摘之乐。
“我家一共种了十多亩猕猴桃和金秋梨,到果子成熟的时候,很多游客都会提前预约,带着老人孩子前来体验采摘。”折溪村村民李厚芬说,旺季时,果园一天能迎来上百位游客,为她带来不菲的收入。
除了体验采摘乐趣,游客在折溪村还能欣赏风景如画的梨花湖,品尝香气四溢的辣子鸡、水豆花等特色美食。今年春天,折溪村还举办了梨花节,推出游园寻宝、汉服游园、花下品茗、飞花醉酒令、写生采风、摄影比赛、文艺展演、篝火晚会等深受群众欢迎的系列活动,助推农文旅深度融合。
赏花节、丰收季,是农家乐老板李峰最忙碌,也是最开心的时候。“最忙时一天要接待200多位顾客,年收入大约30万元。”李峰笑着说。依托上万亩“摇钱树”,折溪村每年产业收入约达6000万元。
农文旅融合,根基在农,通路在旅。近年来,修文县大力推动农业现代化,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不断壮大新型经营主体,培育催生出一批融农业观光旅游、农产品生产、农耕体验等多功能于一体的乡村旅游业态,一三产业联动发展、互融互赢,“风景田”成“丰景田”,带动了老百姓增收致富。
以猕猴桃为例,独特的采摘体验让原本属于农业生产的活动,与蓬勃发展的乡村旅游业碰撞,擦出了农旅融合的火花。
猕猴桃作为修文县农业主导产业,全县种植面积达16.7万亩,居全国第三位,贵州省第一位,今年产量预计达10万吨,为该县农文旅融合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石。
如今,依托猕猴桃产业,修文县获得“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全国农业全产业链典型县”“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全国农业科技现代化先行县”等称号25项。
为做好“修文猕猴桃”这篇大文章,修文县积极推动猕猴桃产业的全产业链标准化建设,建立了完善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
“我们依托‘贵州修文猕猴桃研究院’和‘中国-新西兰猕猴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贵州中心’,引入先进科技,推广省力化高效农业技术,积极探索新品种与新技术。”修文县农业农村局果业中心副主任吴素芳说,同时,借助数智化手段,加快智慧果园示范点建设,推进猕猴桃分布式云平台管理运用,助力猕猴桃产业数智化发展,促进乡村振兴。
以农兴旅,以旅强农。今年修文猕猴桃在浙江、河南、河北巡回推介,有效提升修文猕猴桃在全国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吸引省外顾客、游客。
“目前,我们开辟了4条精品旅游采摘线路,遴选70个精品采摘园供游客选择,接下来,我们将持续大力发展特色农旅产业,增加农民收入,助推乡村振兴。”吴素芳说。
2以乡土文化为灵魂 讲好农文旅融合故事
王阳明在修文龙场提出“知行合一”的哲学思想,为这片土地注入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中两次驻足修文,镌刻下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赋予这里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修文的山川间,苗族的芦笙舞和布依族的山歌代代相传,展现少数民族文化的瑰丽多彩……
9月14日,走进修文县六屯镇大木村,古银杏树枝叶繁茂,为村庄撑起一片片翠绿的天幕。中国工农红军在墙上留下的标语,每年都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学习与体验。
“十几年来,大木村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布依文化、农耕文化资源,利用、转化资源开发红色研学及避暑产业。目前已建成农家乐、乡村民宿15家,每年接待游客10万人次左右,村民收入也翻了3倍。”大木村党支部副书记李福贵说。
大木村的蜕变是修文县依托文化资源,实施差异化发展战略,推动旅游业态创新的一个生动案例。
“近年来,修文县通过对红色文化、阳明文化、民族文化等独特文旅资源的优化整合,将农文旅资源串连起来,打造一批特色旅游线路,开发一批文旅项目,进一步丰富文旅地标,不断开创全县农文旅融合发展新局面。”修文县文体广电旅游局旅游管理中心主任陈孟山说。
“红色文化+”激发乡村活力。深入挖掘红色文化资源,将丰富的红色遗产转化为旅游发展的宝贵资产。建立红色文化教育基地和纪念馆,保护历史遗址,为游客提供学习和体验的平台。开展红色文化研学旅行和体验活动,吸引众多游客,尤其是党员干部和学生群体,带动当地旅居产业发展。
“阳明文化+”擦亮城市名片。不断挖掘阳明文化价值,全力推进以阳明文化为核心的文化产业发展。做好顶层设计,通过完善空间规划、产业规划和项目规划,做好阳明文化遗迹遗存保护利用。大力发展文旅项目,依托阳明文化先后建成了中国阳明文化园、龙冈书院、玩易窝遗址公园、修文阳明书院等一批重要文化项目。创新“阳明文化+旅游、研学、旅居”模式,丰富文旅产品供给,提升研学基地品质,建设特色旅居民宿,串点成线打造一批精品路线。
“民族文化+”丰富旅游产品。将竞速、押加、射弩、陀螺等民族体育项目融入“爽爽贵阳·心学修文”系列赛事,推出全民健身运动会、“三月三”“六月六”等传统体育竞技活动。深挖大木村、双堡村、石林村等村寨布依族、苗族、彝族文化资源,推出芦笙表演、打铁花、对山歌、长桌宴、拦路酒等体验产品,将原汁原味的少数民族风俗注入乡村旅游。依托阳明文化园、阳明书院等,开发文化研学课程,通过“理论+实践”方式播撒民族文化与传统文化知识养分,开启学思践悟之旅。
3以旅游休闲为业态 擦亮农文旅“新名片”
在修文县大石布依族乡石林村,湖水波光粼粼,荷塘静谧宜人,石林神奇险峻,步道曲折通幽,与各具特色的民宿、农家乐、休闲广场共同构成了一幅美丽的乡村画卷。
“我家做民宿已经有七八年了,旺季的时候,两栋民宿可以接待40多名游客,月收入达两三万元,比外出打工强多了。”村民杨健自豪地说,村里和他一样做民宿的还有30余家。
近年来,石林村积极将闲置资源转化为旅游发展新动力,先后流转闲置土地400余亩,开发露营基地、烧烤、儿童娱乐场所等;盘活14栋闲置农房,目前已成功运营民宿7家;盘活闲置养老院,与企业达成合作,建成乡村旅居点,提供标间78间。
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修文县避暑旅居产业发展势头愈加强劲。今年,全县集中打造重点乡村旅居点5个,石林村便是其中之一。
“我们通过建设特色旅居点、优化证照办理流程、推广幸福旅居模式、加强宣传推广和举办引流活动等一系列有力举措,吸引了长沙、重庆、武汉、成都等地游客前来修文避暑旅居。截至目前,已累计接待旅居避暑游客16805人次。”陈孟山说。
除了发展乡村旅居,修文县还积极创建精品民宿,引进宿雨山居、谷心温泉、红驿客栈等精品民宿,为游客提供多元化选择。
为进一步推动农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修文县从丰富旅游业态、举办多元文旅活动、提高服务质量等方面下功夫,让旅游的活水,浇灌出乡村振兴与高质量发展的大好局面。
旅游业态再升级。今年以来,修文县完成贵州森林野生动物园恐龙谷、两爬馆、松鼠乐园、科普馆等建设,提升改造贵州森林野生动物园、苏格兰牧场、河畔心院等项目,丰富游客旅游体验。
精彩活动聚人气。修文县以“春赏花踏青”“夏避暑旅居”“秋丰收采摘”“冬温泉康养”为主题,着力培育打造特色文体旅活动品牌,按照市场化、集约化原则,策划推出路边音乐会、“爽爽贵阳·奇幻桃源”亲子漂流大赛、“牧自由·歌生活”房车露营节、阳明文化沙龙等80余场活动,吸引数万名游客至修文旅游。
大力提升服务质量。修文县加快旅游设施标准化建设,完善路网、停车场、旅游厕所等配套设施,给游客创造舒心的旅游环境。加快构建旅游服务标准化体系,进一步完善旅游服务管理机制,提升从业人员素质。通过实施全面的培训计划,针对文旅企业中高层管理者、企业员工以及乡村旅游从业人员开展不同层面的培训,提升管理能力、服务意识和专业技能。
农业是“根”,文化是“魂”,旅游是“金”。下一步,修文县将加强农文旅特色资源开发,不断丰富旅游业态,持续优化服务质量,大力推广旅游品牌,形成以旅兴农、以农促旅、文旅结合、城乡互动的乡村旅游发展新格局。
(《打好融合“组合拳” 激活旅游“一池春水”》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