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地年轻村民在做直播。

村民们在观看文艺演出。

村民在夕阳下练习吹芦笙。

头戴精美银饰的苗族姑娘。

村民在家里做饭。

村民们在拉鼓祈福。

群山环抱的尧告村。

蟳埔村村民吃上“旅游饭”,为游客提供“簪花围”服务。

蟳埔女习俗代表性传承人黄晨展示蟳埔女服饰。

蟳埔女在滩涂上劳作。
广西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杆洞乡尧告村位于广西桂北大苗山腹地,辖19个自然屯,全村700余户。尧告村是苗族特色鲜明的少数民族村寨,是广西壮族自治区级非遗项目“苗族拉鼓习俗”主要传承地。
尧告村约有600年的建村史,境内层峦叠嶂、坡岭连绵,村寨平均海拔800米左右。村民们居住在吊脚楼里,深爱着拉鼓、芦笙、蜡染、火塘等传统文化。2022年,尧告村入选第六批中国传统村落名录。
近年来,尧告村充分利用独特文化、气候、地理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民族特色产业,促进乡村传统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把尧告村打造成万千游客寻觅乡愁的“观光寨”“民俗村”和“歇脚地”。
新华/传真
蟳埔村:
古老渔村焕新生
福建泉州蟳埔村,是一个充满历史韵味和文化底蕴的古老渔村。兴于海上丝绸之路的蟳埔村,千百年来传承着向海而生的历史印记。生活在这里的渔家女——蟳埔女,身穿大裾衫和阔脚裤,盘着头发,戴着用鲜花做成的花围,她们以花为簪,如同“行走的花园”。蟳埔女用传承千年的独特习俗,诉说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朴实向往。
2008年,以“簪花围”为代表的蟳埔女习俗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遗名录。簪花围由花围与发簪组成,骨制的发簪和用玉兰、山茶、菊花等鲜花制作的花围,随四季时令与个人喜好,成为蟳埔女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簪花时,蟳埔女先把长发扎成马尾,再将马尾盘起,用发簪固定。然后围绕发髻,环戴数层鲜花组成的花串。每逢重大节庆,蟳埔女还会在头发上插上传统样式的佩饰,以表隆重。
蟳埔女的佩饰,是区分她们年龄和辈分的重要标志,未婚、已婚和年长的蟳埔女,戴着不同的佩饰,而佩饰上的丁香、新月等造型,则体现出泉州作为海上丝绸之路起点在文化上的兼容并包。
如今,凭借在互联网的走红,“簪花围”爆火“出圈”,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体验打卡这一传承千年的非遗习俗,文旅热潮的东风也让这海上丝绸之路的古老渔村焕发新生。
新华/传真
(《云端古寨 寄乡愁》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