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让短视频成为社会与时代的镜像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10月15日        版次:A08    作者:

  特约撰稿人 韩浩月

  提到短视频,会想到什么?有人想到饭后睡前的娱乐,有人觉得是消磨时间的利器,有人认为自己的专注力被破坏了……如今,有关短视频的激烈争论期已经过去,许多人承认了短视频已经进入人们的精神娱乐生活。

  作家梁晓声在一场活动中,先是说自己不怎么看短视频,随后又透露自己每天晚上都会刷一段时间的短视频。这一说法其实并不矛盾,因为平台不同,传播方式不一样,不少人会对什么是短视频产生不同理解。梁晓声可能就误会了,认为短视频的内容类似于将电视画面转移到手机上,而不会特意去确认短视频这一形式意味着什么。

  那么,究竟什么是短视频?除了篇幅短这个明显的特征外,短视频的重点在于:用极短的时间吸引观众的注意力,将观众带入情境,迅速激发观众情绪起伏,引发观众共鸣——极其戏剧化,是短视频的立身之本。由短视频衍生而来的短剧,将短视频的内在应用到了一个极致,并吸引不少影视剧从业者投身其中,形成产业。由此可见,短视频的诞生与流行,是带有颠覆性的。

  一位女作家曾做过测试,她刷了一段时间的短视频,发现并没有成瘾迹象,但当算法发现她的喜好后,开始接二连三地给她推送相关内容,结果她沉溺了,和许多人一样被强大的短视频攻陷。

  2017年被视为“短视频元年”。在此之前的数年,短视频并不太被看好。但随后短视频的爆发速度令人惊讶,到今天短视频用户已经超过10亿人。如何看待短视频,成为摆在人们面前的现实问题。

  短视频无孔不入,本质上它是碎片化时代的必然产物。即便没有短视频,在一个时间被打碎、注意力被分散的时代,人们仍然会选择其他娱乐方式来填满碎片时间。而短视频与碎片化时代更为匹配,所以它大大挤占了用户看电视的时间,跃居休闲娱乐的首位。

  不过,选择权仍在用户手中。能够拒绝短视频的用户,相应地会拥有更多被自己支配的闲暇时间。无法拒绝短视频的用户也拥有选择的权利,那就是把短视频当成一个工具、一个窗口,去观察社会与世界,了解他人的生活与人生,映照自己的内心与精神。如此,在获得休闲与娱乐的基础上,也能看到一些实实在在有助于自己思考的东西。

  今年春节后,潮汕英歌舞借助短视频传播大火特火,与此同步被关注的还有福建游神、甘肃社火等传统民俗活动。不少人看完短视频后化身为游客,奔赴现场与当地人同乐。这类短视频的火爆,虽然具有季节性,却让人看到一种可能——在活跃传统文化、激活民俗风情等方面,短视频有着既直接又深远的影响。

  转变视角,不再把短视频仅仅作为娱乐选项来看待,或能解决受众与短视频之间因紧密联系而带来的焦虑感。如果真正搞懂了短视频的创作与流行逻辑,真正意识到自己对短视频的需求,就能够客观看待短视频对自己时间的占领和对精神的“入侵”,把短视频放置于它应该存在的位置,像看待电影、电视剧等那样,用平常心有选择地欣赏与消费。这样,短视频与受众之间自然便有了距离与张力,一样可以“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在笔者看来,一个理想的方式是把短视频当成社会与时代的镜像,从中去看世界与人心的进行时,并将自己作为一个个体放置其中对号入座、校准修正,那么,短视频一样可以起到促进人反思与觉醒的作用。而要短视频能够拥有更多积极一面的作用,平台要有责任意识,让优质内容更多到达用户,让劣质内容边缘化。对于用户来讲,选择给什么样的短视频“点赞”,则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短视频的发展走向。短视频的样貌呈现,一定程度上取决于用户的内心,当用户更多地借助短视频去表达与传递美好与善意时,这一传播媒介才会真正迎来高光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