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聚焦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专家建议:

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心灵港湾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10月15日        版次:A07    作者:

  2024年10月10日是第33个世界精神卫生日,今年的主题是“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近年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被越来越多的家长关注。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的问题有哪些?怎样发现孩子心理问题?孩子有了心理问题应该怎么办?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身疾病科黄颖博士为家长支招。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趋高发

  近年来,我国确诊心理疾病的青少年数量呈现上升趋势。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地图》显示,我国13到18岁青少年中,约有25%的人群表现出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

  贵阳市第二人民医院心身疾病科黄颖博士指出,近年来,抑郁症、焦虑症的患病率在青少年群体中逐渐上升,自残、自杀等极端行为在该群体中亦不少见。从该科室门诊就诊情况来看,一半以上的门诊患者都是青少年,主要集中在12到18岁之间,以初、高中生为主。

  黄颖博士提到,和其他人群一样,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是生物学因素、社会因素、心理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值得注意的是,大多数人在青少年时期存在身心发展不平衡的特点,更容易出现情绪不稳定、敏感、脆弱等表现,也更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

  “临床工作中发现,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见原因有三类:一是家庭关系问题,如父母离异、家庭氛围不和谐、家长对孩子过度保护等;二是同伴关系问题,如校园欺凌、不良同伴关系等;三是学业压力问题。”黄颖博士表示,他们在临床工作中观察到,许多青少年患者在首次就诊时,其实已经长期存在各种各样的问题,如人际关系问题、家庭问题、社会适应问题等。只是这些问题在早期往往没有得到及时发现和重视,更没有得到有效的引导和解决,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最终,当遇到某个导火索时,早期埋下的问题就会爆发出来。

  

  重视孩子发出的求救信号

  “有的孩子厌学,无法坚持学习,家长却没有意识到这些行为并非简单的‘叛逆’或‘不听话’,而是他们在寻求自我认同过程中遇到困境的表现,是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发出求救信号,家长和教育者需要敏感地察觉到这一点,才能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找到应对方式。还有一些孩子,一到上学就开始哭闹‘头痛’‘肚子痛’,在医院往往查不出什么器质性问题,家长就会以为孩子是在找借口不去上学,实际上这很可能就是精神心理问题的躯体化表现,家长应该考虑带孩子前往心理专科就诊。”黄颖说到。

  黄颖提醒,当孩子出现较大的情绪波动,比如持续情绪低落、焦虑、易怒、暴躁,“一点就着”这些情绪时,都要及早引起重视。

  “此外,近年来青少年中出现一种特别需要关注的行为——‘自伤’。我们在诊疗中发现,有相当一部分青少年会出现反复的自伤行为,这部分患者占到就诊青少年的40%左右,自伤行为不仅损害患者的身心健康,还有可能导致身体残障、死亡等严重后果。所以,青少年家长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注意观察,警惕孩子出现这种反复的自伤行为。”黄颖博士说。

  

  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黄颖说,面对孩子出现的抑郁等情绪障碍,家长首先需要了解心理障碍的相关知识,认识到抑郁症、焦虑症是一种疾病,是遗传、社会、心理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并非患者的“思想错误”或“懦弱”。发现孩子有相关问题时,应该鼓励他们主动寻求专业帮助,而不是批评、指责。

  “在我从业的过程中,能够正确认识孩子的心理问题、陪伴孩子、鼓励孩子积极康复,全力配合医生的家长仅占少数,而家长、医院和学校的全力配合往往是帮助孩子走出心理问题的最重要保障。大部分家长却做不到这一点,有的家长甚至一开始就指责和抱怨孩子,这种负面反应让孩子感到失去了支持,从而使康复过程更加艰难。”黄颖说,因此,在治疗孩子的同时,我们也会主动与家长沟通,教会他们如何正确疏导孩子的情绪、支持孩子,这相当于在为整个家庭进行治疗。在此之前,许多家长的方法都是错误的,一些家长过度关注、过度保护,而有些家长则忽视孩子的需求,关注不足。无论偏向哪一方面,都不利于孩子的恢复。

  “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要引起家长及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黄颖建议:家长要给孩子提供情感支持,不要一味加压;要引导孩子认识并理解自己的情绪,教会他们通过深呼吸、分享等方式来合理表达和调节情绪,鼓励孩子积极表达自己的感受;要多陪伴孩子,与孩子建立良好的沟通交流关系;家长还要学习基础的心理健康知识,关注并接纳孩子的情绪,让家庭成为孩子的心灵港湾,帮助孩子调节情绪,走出困境。如果发现孩子有异常表现,要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以获取心理疏导和支持。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常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