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贵州省15个集体和14名个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表彰,贵阳市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就是其中之一。
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始终在立德树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过程中,多渠道搭建各族师生交往交流交融平台,在生活中坚定不移做黔新两地民族团结进步的促进者,开展贵阳·塔城一家亲青少年交流活动,发动在贵阳务工的老乡积极参与帮扶公益活动,引导各民族群众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为有形有感有效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出了积极贡献。
跨越千里奔赴 凝聚“向心力”
2019年,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因工作变动,从新疆远赴贵阳工作,她深知这次变动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跨越,更是一次全新的挑战。
出发前,母亲的话语给了她坚定的力量:“中华民族亲如一家,哪里需要你,你就应该到哪里去。”虽然心情很忐忑,但带着这份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族大爱,她来到了贵阳。
“石榴,千房同膜,千子如一。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要培养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践行者、促进者、守护者。”玛依拉·尼亚孜别克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作为学校的党支部书记、校长,玛依拉·尼亚孜别克深知教育对于民族团结的重要性。她坚持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不断创新课堂教学方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融入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不仅如此,学校还通过升旗仪式、主题班会等,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情怀,进一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玛依拉·尼亚孜别克与学校老师共同设计了以“石榴籽”为主题的新校徽,带领学校开发并实施了《中国民俗文化》特色校本课程,将学校的楼梯间打造成民族团结宣传标语墙等。
“我们对学生从小就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加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通过这样润物无声的方式,厚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根基,现在,学生们对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有了更深刻认识。”玛依拉·尼亚孜别克说。
推动师生交流 画好“同心圆”
8月10日至16日,贵阳·塔城一家亲暨“红石榴”夏令营在贵阳举办,来自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的师生与观山湖区师生共同参加开放多元的活动。
在为期7天的活动中,大家走进青岩古镇了解历史文化、体验非遗文化;参观息烽集中营革命历史纪念馆,接受革命传统教育和红色教育;参观贵州省博物馆和贵州省地质博物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开展科普教育;在学校开展音乐、手工、历史、实验等课程,还举行了趣味体育比赛和文艺演出等活动。
“组织黔新两地师生开展研学活动,就是为了增进各族师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促进两地青少年交往交流交融,拉近黔新两地的友谊,从小就在孩子心里种下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种子。”玛依拉·尼亚孜别克说。
截至目前,在她的推动下,黔新两地已举办研学活动4次,增进了双方师生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促进了文化交流与融合。
“最近贵阳市教育局将组织人员前往新疆开展交流活动,我正在帮助协调乌鲁木齐和塔城这边的交流活动细节。”玛依拉·尼亚孜别克说。
情系两地群众 促进“大团结”
56米民族长卷、师生共创腾飞巨龙画、以“石榴籽”为主题的学校校徽……走进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民族团结元素随处可见。
在学校的墙上,一面“中华民族一家亲”的锦旗特别引人注目,这是新疆和田县乌特尼亚孜·卡得尔和阿提卡木·巴拉提两名八旬老人赠送的,为了感谢党委政府和学校对来黔务工经商新疆籍人员子女上学生活等给予的关心和帮助。
原来,两位老人的孙子是2020年被玛依拉·尼亚孜别克所在学校接收的13名新疆籍来黔务工经商人员随迁学龄儿童中的一员。“看到孩子和这里的小朋友们一起享受着同等的教育,没有障碍地交流、交朋友,我真的非常高兴。”乌特尼亚孜·卡得尔说。
在得知贵阳云岩区黔新小学、开阳民族中学、息烽鹿窝学校等城乡学校以及困难群众需要帮助时,新疆籍来黔务工就业人员积极响应玛依拉·尼亚孜别克的号召,捐款捐物总额近10万元。
“作为一名中共党员,无论身处何方,从事何种工作,都要为经济社会发展、民族团结进步、维护祖国统一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玛依拉·尼亚孜别克说。
距离虽远,心意相通。玛依拉·尼亚孜别克的努力,不仅让黔新两地的友谊更加深厚,更让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这里得到了传承和弘扬。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庭静
(《跨越千里的民族团结使者》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