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身着56个民族服装的小演员齐声合唱《石榴籽》。

贵州省民族歌舞团表演节目《歌唱我美丽的家乡》现场。

火壶非遗表演。
10月26日,一场以“山湖同心 筑梦黔行”为主题的民族大秀——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美家园慰问演出暨2024年贵阳市民族团结进步宣传周活动举行。上万各族同胞欢聚在观山湖公园民族大联欢广场,载歌载舞、携手联欢,共叙情谊、促进团结。
“自去年以来,我们共举办了三场民族大联欢盛会。本次活动,我们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核心主线,遵循民族性、群众性、公益性宗旨,通过一系列精彩的互动游戏与文化艺术展演,深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群众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充分展现新时代民族团结进步的新风貌。”观山湖区民宗局副局长卢晓彦说,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区域,观山湖区全力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高质量发展。建区至今,观山湖区有19个单位获得省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称号;2021年,观山湖区获第九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区示范单位;2023年,观山湖区被确定为全省“1+8”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试点之一;2024年,观山湖区获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表彰1个、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表彰1人。
A 文化盛宴
共绘民族团结和谐图景
10月26日,午后阳光洒在观山湖公园的民族大联欢广场上,这里是一片欢乐的海洋——人们身着节日盛装,脸上洋溢着喜悦的笑容,共同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互动游戏中。
技艺体验区里,手工艺人的烧箔画和版画印刷展示吸引众多目光,每一件作品都让人赞叹不已,这些手工艺品不仅展示了民族技艺的独特价值,更让参与者深刻感受到了民族文化的魅力。
另一边,凯里“绣里淘非遗集市”人头攒动,银饰、刺绣、蜡染……多种非遗作品让人目不暇接。“此次与观山湖区合作,我们邀请了35位非遗传承人,他们都带来自己的匠心之作。”集市负责人蔡忠杰介绍,这次合作互惠共赢,既能为观山湖区的文化生活增添色彩,也是对自己城市的民族特色文化作展示。
黔榕蜡染的负责人王章芝来自榕江,她说:“感谢主办方给我们提供了这样一个展示非遗蜡染文化的平台。尽管我们的主要目的不在于销售,但今日销售量还是达到了一千多件,这已经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能够通过这样的活动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到蜡染文化,我们感到非常骄傲。”
夜幕降临,舞台上的灯光渐渐亮起,艺术家们为现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同心共筑中国梦》《领航》等节目,以歌舞形式展现了民族团结与和谐。来自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自治县的江格尔艺术团奉上《萨吾尔登》和《月圆》,将草原辽阔与民族风情带到了现场,让观众仿佛置身于天山脚下。
值得一提的是,贵州省民族歌舞团与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自治县江格尔艺术团的合作节目《白马》,将贵州的竹笛、芦笙和新疆的马头琴巧妙融合在一起,旨在展现各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国家级非遗江格尔传承人道尔吉·尼玛说:“这次合作非常愉快,因为都是民族乐器,所以能很好地去融合。”
谈到这次来到贵阳的感受,道尔吉·尼玛告诉记者:“第一次来贵阳,通过这次活动,我们了解到贵州民族文化的丰富和深刻性。希望还能有更多的合作机会,推动两地文化艺术融合。”
贵州省民族歌舞团歌唱演员朵久央表演了节目《歌唱我美丽的家乡》,她说:“我的家乡,是大山之美,处处都有看不完的好风光。今天这场演出意义非凡,这不仅体现了贵阳人民对于民族文化和民族团结主题的高度热情,也彰显了大家对多元民族文化的热爱和支持。各族人民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拥抱在一起,共同庆祝我们的团结与和谐。”
当《刀锋上的舞者》和《彝人魂》等民族民间绝技表演将现场气氛推向高潮时,火树银花的表演则为这场盛宴画上了完美的句点。铁花四溅、火光冲天,照亮了夜空,也照亮了人们心中的温暖与希望。贵州金融城的主题灯光秀更是将这份喜悦与和谐传递到了城市的每一个角落。
B 示范引领
共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发展
活动当天,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模范个人玛依拉·尼亚孜别克、孙红莺(玉镯儿)与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模范集体金元社区党总支书记袁琴,现场分享参加全国民族团结进步表彰大会的感受和体会。
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党支部书记、校长玛依拉·尼亚孜别克于2019年来到贵阳。作为教育者,她带领学校教师团队创新教学方法,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念融入到各个学科的课堂教学中。同时,她作为黔新两地民族团结的促进者,精心策划并组织了“贵阳·塔城一家亲”暨“红石榴”研学活动,让两地师生得以跨越地域的界限,进行深入的文化交流和学习,缔结了深厚友谊。
在玛依拉·尼亚孜别克的努力下,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获“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等荣誉,她个人获得“贵阳市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工作先进个人”、观山湖区“模范党支部书记”等称号,并在今年被授予“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殊荣。
玛依拉·尼亚孜别克表示:“我来自新疆,贵州现在也是我的家。我期望能成为两地之间的桥梁,进一步加深新疆与贵州之间的联系,让这份情谊如同纽带,将我们紧紧相连。”
“非常荣幸能够参与此次活动,这是一次充分展现我们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刻内涵理解的绝佳机会。活动不仅是贵阳与塔城两地情谊的生动体现,更是‘贵阳·塔城一家亲’品牌的重要载体。我们期望通过这一品牌,进一步加深塔城与贵阳之间的交往、交流与交融。”新疆塔城地区和布克赛尔自治县委统战部常务副部长马军锋也来到了活动现场,他向贵州发出了诚挚邀请:“新疆塔城以其如画的美景和热情好客的民风,欢迎各位到塔城来做客,共同书写中华民族大家庭的和谐篇章。”
黔东南自治州文化馆创作员孙红莺(玉镯儿)为活动点赞:“今天感觉就像过年一样,民族大联欢广场真的是一个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绝佳平台。”
孙红莺表示,将继续与合作伙伴们一起创作,用音乐和故事来传递民族团结,创作出更多反映中国多元文化和民族团结精神的优秀作品,唱响贵州好声音,为民族团结贡献力量。
“今年春晚上的歌曲《上春山》非常好听,没想到今天见到了词作者玉镯儿,听她的分享,让我进一步了解了歌曲背后蕴藏的多彩贵州民族文化。”市民宋颂感慨道,民族文化的魅力是无穷的,她为自己的家乡自豪。
通过示范引领,推动民族团结进步。近年来,观山湖区以建设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示范区为目标,深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九+N进”工作,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机关、学校、乡镇(街道)等“九+N进”活动,不断巩固民族团结的根基。2023年以来,开展优秀传统文化“九+N进”活动15场。
在这一进程中,观山湖区建立了区级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储备库,将金华镇、金华园街道、嘉澜社区、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等20个单位列为动态跟踪、重点指导的单位。其中,金华镇、观山湖区第一高级中学2023年被命名为全省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单位,观山湖区第十一中学成为全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示范校。
去年,观山湖区还完成了安王寨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寨一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体验馆等项目建设,并建成贵阳市首个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公园和主题广场,民族团结进步示范的工作基础更加牢固,为全区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C 经济融合
共谱民族地区发展新篇
观山湖区正以鲜明的特色和坚定的步伐,引领民族聚居村寨迈向高质量发展。
在推动民族聚居村寨振兴方面,观山湖区聚焦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确保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全区49个行政村实现经营性收入增长,城乡基本公共服务的共建共享和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城乡供水一体化覆盖率达到88%,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98.8%,农村学校专业校车和基层医疗机构实现全覆盖,显著缩小城乡生活水平和公共服务的差距。
同时,观山湖区致力于涵养地方特色文化和创意产业。通过与贵州民族研究院的合作,深入挖掘和整理5个民族聚居村寨的民族文化资源,并引入了“黔尚品”“黔里非遗”等民族手工艺企业参与发展百花湖镇锦绣工坊和朱昌“四印苗”伴手礼产业,促进传统民族手工艺品向创意产品和优质商品发展。
观山湖区还大力推动特色村寨的打造,推动金华镇翁井村、百花湖镇毛栗村建设特色村寨。自2023年以来,整合了2000多万元资金,用于完善基础设施、农村“五治”、和美乡村建设、产业植入等方面的统一规划建设、业态植入及村寨整治。
在民族事务治理方面,观山湖区坚持将民族事务纳入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依法保障各族群众享有同等法律地位。通过加强现代文明教育、推进民族事务法治化、防范化解风险隐患等措施,提升民族事务治理的现代化水平,确保各族群众的合法权益。
观山湖区着力推进移风易俗,树立文明新风。据统计,2023年以来,开展“阅见观山湖·书香十里·文润初心”“创聚观山·阅伴青春”“多彩山湖·烟火人家”等群众性文体活动100余场,参与市民群众达10万人次;开展送法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等普法活动100余次。
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过程中,观山湖区引领全域共同发展、共同进步,发展基础更加坚实,城乡发展更加融合,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全区规上工业增加值保持两位数以上增长,金融、会展、商贸、大数据产业以及高铁经济和楼宇经济全面开花。
通过经济融合,观山湖区不仅提升了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也为中华民族共同体的和谐共生提供了有力的物质和文化支撑。
D 交融互嵌
共促各族群众交流融合
观山湖区致力于构建一个各民族交融互嵌的共有家园,在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的发展环境上持续发力,深入实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三项计划”,汇聚力量,共同推进中华民族共同体互嵌共融。
“所谓互嵌式社区,就是围绕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六共’目标,构建相互嵌入式的社会结构和社区环境,促进各族群众深入交往交流交融。”观山湖区民宗局副局长卢晓彦告诉记者,区内创新打造了14个互嵌式社区,并重点打造了1个省级互嵌式社区。
在打造互嵌式发展环境方面,观山湖区自2023年以来新增城镇就业1.46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2886人,大学生留筑就业1.66万人,展现了区域经济活力与社会稳定的双重优势。通过“一圈两场三改”项目,建成17个“15分钟生活圈”303个项目,全面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设施的覆盖率和运营率,均达到100%。此外,新建的5所公办学校为区内新增2250个学位,“一低一弱”实现应保尽保,为群众提供了更充分的保障。
为了营造互嵌式发展氛围,观山湖区持续深化“一窗通办‘2+2’”改革,实现政务服务事项100%“一网通办”,极大提高了行政效率;通过深入推进“15分钟政务服务圈”建设,200余件事项实现了“一站式”服务,让群众办事更加便捷。
在拓展互嵌式发展平台方面,观山湖区实施“三项交流计划”,利用区内丰富的教育资源和文化设施,如中华民族共同体主题公园和金华镇翁井村农训基地等,开展“贵阳·塔城一家亲”暨“红石榴”夏令营、跨区域学生春季农训营、青年优秀人才参观考察团、青少年民族文化体验等交流活动60余场,进一步促进了群众之间的交流与融合。
围绕“共居共学、共建共享、共事共乐”理念,观山湖区探索开展互嵌式小区建设。金阳街道金元社区、金华园街道嘉澜社区被命名为全省第一批互嵌式社区试点,标志着观山湖区在推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互嵌式社区建设方面迈出了坚实的步伐。
在文化繁荣发展方面,观山湖区紧扣主旋律,把握中华文化和各民族文化的关系,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社会相适应。举办了贵州民族传统手工艺领军人才融合发展交流系列活动,并组织了11场民族传统手工艺传承培训。
同时,观山湖区先后举办了全国广场舞大赛、贵州民族大联欢盛会、团结主题游园会、灯会庙市、“三月三”等各类民族民俗文化活动300余场,树立和突出各民族共有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和形象。特别是依托省会城市中心区域优势,首创省级民族大联欢盛会,广泛邀请省内外各族群众参与民族文化盛宴,将民族大联欢广场逐渐变成各民族大交往、大交流、大交融、大团结的舞台。
“接下来,我们将坚持把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作为主线,广泛开展系列主题活动,让市民群众都能更深刻地理解和感受到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重要意义。同时,将专注于阵地建设,继续打造互嵌式社区,促进各族群众之间的文化交流和融合;推动乡村振兴和特色村寨建设,以实际行动促进民族团结和社会和谐。”卢晓彦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蔡婕/文 梁超/图
(《民族联欢交织交融 多元文化绽放光彩》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