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遗产》2024年10月号,月刊
“秦时明月汉时关”,在古诗词中高频出现的关卡,犹如棋子般散布在我国万里河山上。它是我国古代对外防御的重要枢纽,同时也是控制人流和税收、维持社会经济运转的关键地点。在历史上,不同时期因为社会发展阶段、内外局势的不同,关卡的设置也在不断变迁。如何读懂一座“关”?最新一期《中华遗产》杂志特别推出“雄关要塞:万年江山有关钥”专辑,以关塞为视角,看古人治理和守卫中国的宏大策略及其历史演变。
中国古代的关塞千千万,或本身闻名遐迩、或于古诗词中高频出现、又或是著名战役的据点,可谓星罗南北、险塞东西,不可尽数。杂志挑选了22处重要关隘,它们依凭群山大漠、江河大海,守护着广袤富饶的平原、熙来攘往的城市。
在我国的版图上,名山之巅、大川之旁总有“关”的身影。“关”,诞生于先秦时期,它最初的用途不全然为了“攘外”,也是为了“安内”,除了抵御外敌的军事目的外,也是朝贡礼仪之所和商贸节点。最让人瞩目的,是被誉为“天下第一雄关”的嘉峪关。嘉峪关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有着绝佳的地理优势,不但善扼守,且宜于屯兵。它充分利用了得天独厚的自然天险,与长城及其外侧深挖的壕沟、壕沟两边修筑的沟墙层层设防,构成了完整的防御体系。在争夺河西走廊的特殊历史时期,嘉峪关据一关而撼西域,锁钥河西,巨防中外;在广东省东北部紧邻大庾岭南麓的韶关,北接湖南、东临江西,扼岭南交通之孔道,是粤、湘、赣三地的交通枢纽。韶关之“关”,并不是以防御为目的设置的,而是在货物集散地及水陆要冲设立的税关。得益于明清之际的“独口通商”政策,韶关的繁荣达到了顶峰,成为岭南内陆最大的榷税关城。却又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五口通商”时代的开启而失去了往日的辉煌……
22个关隘,串联起古代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地理架构,从中可见历代形势与演变。关隘的地理位置让它有了控制国家人员流动的功能,而关税的征收成为了国家重要的经济来源。“关”的每一次出镜,都隐藏着历史进程中的起承转合,而“关”的演化史,亦是一部浓缩的中国史。
对于每一个中国人,都要和“关”打交道。中国古代以农耕为本,历朝历代将土地与人口绑定,以百姓劳作的产出作为赋税徭役的根本来源。为保证国家编户稳定,官府在全国各处交通要道设置关津关隘,严加稽查。故而百姓行旅都必须持有通关凭证,纵然才华横绝千古如李白,想出门远游,也得不断“通关”。通关,对于古人而言,并非易事。引申到人生,也是如此,人生就是不断过关与闯关的过程,“关关难过,关关过”。
(《以关塞为视角看中国》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