堡子村“半边天”文化陈列馆外观。 堡子村村委会/供图
20世纪50年代,息烽县堡子村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因为一群不甘沉默的妇女而熠熠生辉。她们以一腔热血和不屈的意志,向“男女同工不同酬”的旧俗发起抗争,书写了“中国男女同工同酬第一村”的精彩篇章,孕育出独一无二的“半边天文化”。
今天的堡子村,处处可以看到“半边天文化”的痕迹。今天的堡子人依然踏着前辈的足迹,发挥妇女“半边天”的作用,开展农村“五治”,推进乡村振兴,书写乡村发展新篇章。
1952年春天,在堡子村,一场关于尊严与平等的变革悄然酝酿。
“姐妹们,快出来,不信命、不信邪。而今妇女解了放,快快出来把身翻,生产劳动大舞台,要与男人比比干,看谁还在门缝看。”村里的妇女们编唱的这首山歌,如同号角,唤醒了沉睡在妇女心中的力量。
受封建意识和传统观念的影响,那时堡子村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哪怕当时成立了合作社,妇女付出同样的劳动,却换不来同样的回报。然而,她们没有选择沉默,而是勇敢地站了出来,提出了“男女同工同酬”的抗争。
当时的堡子合作社妇代会主任易华先是这场变革的引领者。她以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为堡子村的妇女争取应有的权益。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早晨,易华先站在村头的空地上,面向聚集起来的姐妹们大声呼吁:“现在计工分不公平,男的做一天活得7分,女的只得2.5分?新中国提倡男女平等,男女应该同工同酬,评一样的工分!”
对此,男社员抵触强烈。他们认为,女人就该守在家中,操持家务,下地干活是男人的事。如果女人涉足,便是家庭的耻辱。
但堡子村的妇女没有退缩,她们在易华先和妇女代表赵玉华的组织下,找到党支部和管委会,据理力争,用事实说话,用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在劳动中,她们与男社员比插秧、比撒菜籽……每一项技能都不输于男社员。特别是赵玉华在与男社员的撒菜籽比赛中取得胜利。这场胜利,不仅让女社员赢得了男社员的尊重,更唤醒了村里女性内心深处的自尊与自强,意识到自己同样可以成为社会建设的主力军,同样可以在生产劳动中大显身手。
随着堡子合作社“男女同工同酬”的实施,合作社23名妇女中,除了一部分年纪大的在家带小孩,其余全部积极参与劳动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劳动力不足的问题,促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堡子合作社也成为全省典范。
堡子合作社的这个做法,被时任养龙区妇联主任肖贵荣写成简报,上报到当时的贵定专区妇联等部门,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1955年10月,贵州民主妇女联合会《通报》第99期发表了堡子村《在合作社内实行男女同工同酬》的报道。1955年12月,毛泽东同志主持编辑的《中国农村的社会主义高潮》收录了此文(第九十篇),并以“本书编者按”的名义,亲笔批示“这一篇文章不长,容易看,建议各乡各社普遍照办。”
在毛主席批示的鼓舞下,堡子村妇女的劳动热情更加高涨。在以后的岁月中,她们积极参与铁路巡逻工作、开垦荒山、种植销售蔬菜,为堡子村的发展作出不可磨灭的贡献。
进入21世纪后,堡子村的发展日新月异。如今,堡子村已经是一个充满活力的富美乡村。百香果种植园、紫薇花卉、红叶李果树种植基地、现代生态蔬菜种植示范园……新兴产业项目接连落地,村民收入逐年增加。
堡子村人始终不忘做“半边天”文化传承者,不断丰富其精神内涵,凝练成“追求平等、敢为人先、团结奋进、敬业爱家”的堡子精神。
2020年春天,堡子村成立“一岗六队”,包括巾帼党员先锋岗、法治宣传队、村寨美容队、民俗文化队、困难帮扶队、义务巡逻队、纠纷调解队。大家共同努力,让全村变得更美好,同时引领全村女性追求新的发展、新的精神坐标,成为堡子村乡村振兴过程中的坚实力量。
2021年3月8日,堡子女子民兵连成立,堡子村妇女积极加入,积极参与到挖井修渠、开山造田、护厂护路等社会事业中,常态化开展巡逻维稳工作。女子民兵连的壮大,成为推动堡子村发展、传承“半边天”文化的重要力量。
同时,为了传承好“半边天”文化,养龙司镇在完善村里基础设施的过程中,修建了“半边天”文化广场;息烽县修建了堡子村“半边天”文化陈列馆,是全国唯一的以“半边天”文化为主题的陈列馆。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黄菊
(《息烽县堡子村:中国男女同工同酬第一村》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