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出血又称脑溢血,也称出血性卒中,它起病急骤、病情凶险,致死致残率高,是急性脑血管病中较严重的一种。秋冬时节气温波动大,也是脑出血高发的季节。哪些习惯会导致脑出血?出现哪些症状提示突发脑出血?贵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主任、博士生导师杨华就相关问题进行了解答。
认识脑出血
什么是脑出血?杨主任解释:脑出血,简单的理解就是脑子里面出血了。脑出血虽然可因外伤引起,但在急性脑血管病的分类中,一般指的是非外伤性的,又称原发性或自发性脑出血。
谈到脑出血诱因,杨主任说,尽管脑出血可来源于脑内动脉、静脉和毛细血管,而且可由多种原因引起,但以脑深部小动脉出血最多见,且以高血压为最常见的原因,自发性脑出血约85%是高血压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是由于长期高血压导致脑内小动脉发生病变,血压突然升高时脆弱血管破裂,引起脑组织内出血,通常发生在大脑深部基底节区,出血后血液压迫脑组织,导致损伤和功能障碍,是脑出血中最常见类型,致残率和致死率较高。”杨主任说。
出现脑出血后,患者常常会突发剧烈头痛、恶心、呕吐、意识障碍、偏瘫、语言障碍、感觉异常等。由于出血部位和出血量的不同,症状表现也会有所差异。出血发生在大脑深部基底节区时,可能会导致对侧肢体偏瘫;出血发生在脑干或小脑时,可能会引起呼吸和心跳异常、平衡障碍等症状。
杨主任提醒,怀疑脑出血时应立即进行头部CT扫描,CT能快速准确显示出血位置、范围和出血量,是诊断脑出血的首选方法。对于亚急性或慢性期脑出血,MRI(核磁共振成像)会更为敏感和准确。另外,核磁共振对于评估脑出血后脑组织或神经纤维束损伤程度和范围也有帮助。DSA(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检查主要用于诊断脑血管疾病,如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等。
引发脑出血的因素有哪些
杨主任认为,有六大因素会诱发脑出血。
第一是高血压。高血压是脑出血最重要的病因及危险因素。高血压患者有其他诱发因素时,血压骤增极易导致出血。
第二是酗酒。饮酒是引起脑出血的另一危险因素,尤其是酗酒可引起血压增高、凝血机制改变和脑血流加速,进而触发脑出血。有饮酒习惯者应严格限制酒量,一般每天饮酒量不宜超过50克。
第三是情绪激动。这是由于情绪激动时心跳加快、血压突然升高所致。
第四是吸烟。长期吸烟可导致动脉硬化,使血管脆性增加,从而引发脑出血。
第五是高热量饮食和低运动量生活方式。这类人群最容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受损的脑血管如同锈迹斑斑的水管一样又硬又脆,稍不注意就可能引发脑出血。
第六是熬夜。长期熬夜可能会导致脑出血。因为脑部在一天的工作之后,没有得到足够的睡眠时间,长久如此,脑部不堪重负,会造成内部血管破裂出血。
如何预防和及早发现脑出血
脑出血往往发生得突然,一旦发病后病情极为严重,因此预防是关键,尤其是在中青年群体中。
杨主任建议,首先是控制血压,公众应定期测量血压,维持血压在正常水平;其次要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应戒烟限酒,避免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饮食方面应减少高脂肪、高盐、高糖食物的摄入,多吃新鲜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和维生素的食物。此外,适度运动如散步、慢跑、游泳等,可以增强体质,提高心血管功能,进一步降低脑出血的风险。
杨主任强调,情绪波动过大容易导致血压急剧升高,增加脑出血的风险。因此,公众要学会控制情绪,保持平和的心态,遇到问题时冷静思考,避免冲动行事。
在如何及早发现脑出血方面,杨主任提醒,公众应关注身体变化,脑出血前兆症状包括剧烈的头痛、头晕、舌根僵硬、面部或手指麻木、反复流鼻血、精神状况欠佳、眼前黑蒙等。一旦出现这些症状应立即就医检查。同时建议公众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尤其是中老年人和有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人群。对于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人群,应进行脑血管病筛查,及早发现并预防脑出血的发生。
通讯员 夏天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常青
(《警惕大脑“红色危机”》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