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花溪区高坡乡批林村的“鱼水情·方印”豆制品加工厂里都会飘出浓郁的豆腐香味。
走进工厂车间,只见水雾弥漫,工人们正将浸泡好的黄豆磨浆、点浆、上板、压制,经过一道道工序,一箱箱热气腾腾的“批林豆腐”新鲜出炉,随后送到商家手中。
“我们一般在早上五点以前做好豆腐,送货的师傅天亮以前就去送货。”在豆腐加工厂上班的马燕青说,凌晨加工、清晨送货,就是为了保证豆腐的新鲜度和好口感。
批林村位于花溪区高坡乡西南隅,地理位置偏远,土地资源匮乏,通村道路狭窄,基础设施相对落后,村集体经济薄弱。2021年,得到花溪区人武部的结对帮扶后,批林村决定发展豆制品加工产业,并于2022年成立村集体企业贵州鱼水情方印豆制品有限公司,设计生产规模为每天1000公斤。
然而,项目确立后,由于条件受限,每天加工好的豆腐只能靠村委会干部骑着摩托车走村串寨去卖,产品没有好的销路。
如何打造特色产品?如何开辟拓展销售渠道?痛定思痛,立足实际,聚焦问题,军地合力共同研究部署产业项目帮扶工作,把组织优势、政策优惠、资源禀赋聚集起来,帮助批林村豆制品产业做大。同时,被派驻到这里担任驻村第一书记的花溪区水务局干部魏从来,积极到区相关部门争取产业帮扶资金,整合“娘家”资源,购置新设备,提升豆腐厂的生产能力,并主动到全区企事业机关食堂、学校食堂洽谈合作,就这样,才逐渐打开销路。
目前,在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批林村已和城区多个相关平台达成配送合作。“驻村工作队将与村‘两委’一起发动村民种植黄豆红米,实现原材料自产自销,同时还要加大营销力度,帮助村集体企业积极拓宽销路。”魏从来说。
如今,在帮扶单位的大力支持下,批林村还将高坡红米、干豆豉、干香菇、血豆腐、腊肉等农特产品与豆腐“组队”,“打捆”做成“鱼水情·方印”礼盒出售,在市场上得到广泛认可。
今年上半年,批林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已近50万元,预计年底突破80万元。豆腐产业可提供长期稳定就业岗位5个、流动岗位20余个。
“下一步,我们将以豆腐产业的发展为契机,挖掘林下经济等更多资源,带动老百姓一起致富。”批林村党支部书记王勇说,批林村将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的发展思路,深挖“批林豆腐”特色产业发展潜力,努力谱写乡村振兴新篇章。
徐海花 杨洋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花溪区批林村:“小豆腐”蹚出“振兴路”》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