铿锵玫瑰,尽展芳华。
家庭里,她是女儿、妻子、母亲;工作中,她是队伍“主心骨”、群众“贴心人”、纠纷“调解员”……
从社区“领头雁”到乡镇“带头人”,从大街小巷到田间地头,贵州省第十四届人大代表、贵阳市乌当区水田镇副镇长叶开英似乎有三头六臂,总能“七十二变”,不断变换角色,全力做好服务群众这件事。
日均步行三万步 “走”进居民心里
赴水田镇履新以前,叶开英是乌当区观溪路街道环溪社区党支部书记、居委会主任。从2008年算起,她在环溪社区工作了整整16年。
16年来,她用双脚丈量了社区的每一个角落,日均步行三万步对她而言不过是工作日常,忙的时候一个月回不了一次办公室。“我不仅是社区工作者,更是人大代表,人大代表就是要从群众中来再到群众中去。”叶开英说。
环溪社区七成以上的小区基础设施老化,功能缺位问题较为突出。2021年,在城市“一圈两场三改”工作中,社区争取到了18个改造项目,其中,拆煤棚修停车位成了最难啃的“硬骨头”。
为了给居民做工作,叶开英每天都在小区里入户走访,详细了解每一户关于改造工作的想法和意见,同时也向大家仔细介绍项目的改造内容、施工计划、建成后的目标效果等。前前后后跑了快一个月,仍有部分居民不支持、不理解。
正当叶开英一筹莫展之际,涉及三间煤棚拆迁的樊阿姨找到她:“小叶啊,我看你天天在小区里串,脸晒得黑黢黢的,还是为了拆煤棚的事?我家三间煤棚都拆,现在就签同意书。”
在樊阿姨的带动下,一直不配合拆改工作的住户们纷纷改变主意,改造项目顺利推进。4个月后,小区“一圈两场三改”涉及项目全部完工,排污、照明、绿化、停车位等设施一应俱全,环境好了,居民心里也乐开了花。
登上乡镇大舞台 不改为民服务初心
2024年,贵阳贵安从全市1700余名村(社区)党组织书记中择优选拔10人进入乡镇领导班子任职,叶开英脱颖而出。
虽说都是基层,但社区和乡镇工作大有不同。农村“五治”、农业产业、乡村振兴,每一样都是挑战。在叶开英看来,无论工作岗位怎么变,为民服务是根本宗旨,这与践行“人民选我当代表、我当代表为人民”的庄严承诺一脉相承。
刚一上任,叶开英就需要处理云锦水厂二级水源保护区内10家工厂的搬迁事宜,其中一家工厂还是上规企业。既要让企业按期顺利搬出,又要兼顾水田镇经济指标不受企业搬迁影响,叶开英再次遇上了“硬骨头”,不过这一次,她拆煤棚的经验派上了用场。
走访、沟通、释疑,了解企业的实际需求再“对症下药”。那段时间,工厂的人一看到叶开英就没什么好脸色,但她依然笑脸盈盈、真诚热情。其间,她还与镇政府负责经济工作的同事打好配合,在镇上为各家工厂寻找适合的搬迁新址,提供多种搬迁方案以供选择。在叶开英的不懈努力下,全部工厂陆续搬出,有7家顺利留在水田镇继续进行生产经营。
到水田镇仅半年,叶开英已然成为同事眼中的“工作狂”。村民上午联系想协调修路,叶开英下午就冒雨跑到现场协调相关事宜;两户人家因车祸起了矛盾,她又连夜赶往村里当“调解员”……
她把群众的呼声作为第一信号,把群众的需求作为第一选择,把群众的满意作为第一标准,以高度的责任感脚踏实地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钉钉子精神在基层工作中实现个人价值、展现人生风采。
人民选我当代表 我当代表为人民
群众工作无小事,一枝一叶总关情。
87岁的黄阿姨有6个孩子,但她的紧急联系人一直是叶开英;70岁的丁阿姨是失独家庭,她一直说自己的身后事要全权交给叶开英……发现社区养老服务存在空白,叶开英在省两会上积极建言,希望政府牵头撬动社会资源和市场力量,打造配套完善、体系健全的社区养老服务,更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当选人大代表以来,叶开英积极参加人大各类立法、调研和视察活动。每每深入社区、企业、乡村,她都充分发挥人大代表密切联系群众的作用,认真倾听、收集群众意见建议,协助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把暖民心的事办细、把顺民意的事办好。
如今在水田镇,叶开英积极推行“五个一”工作法——组织干部职工、人大代表干一次活、吃一顿饭、谈一回心、算一本账、合一张影,对全镇脱贫户183户449人、监测对象21户92人开展结对帮扶,群众满意度大幅提升。
聚焦各村资源特色和群众需求,叶开英按照“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要求,积极申报“产业强镇”项目,切实做好“土特产”文章,拓宽农户增收渠道。今年以来,培育新增种养大户6户、家庭农场4家、农业企业3家。
访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叶开英始终坚信,不论何时何地都要做好群众“小家庭”的“贴心人”和岗位“大家庭”的“带头人”,立足本职岗位和代表职务“双岗建功”,为贵阳贵安经济社会发展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肖达钰莎
(《从社区“领头雁”到乡镇“带头人” 始终坚守为民服务初心》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