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夏天,花溪区黔陶布依族苗族乡的旅居产业“火”了,仅三个月就创造了超100万元营收。这背后离不开黔陶乡第十九届人大代表、贵州百庄黔陶乡村产业发展有限公司董事长班军辉的努力。
作为乡人大代表,班军辉立足专业特长,发挥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优势,积极带领群众抱团发展,形成了“头雁”领航、“群雁”齐飞的雁阵效应,为黔陶乡的旅居产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能。
立足联络点 架起民意“连心桥”
“要能把流量变现,确保赚钱,才可持续。”“谢谢班代表培养民宿管家的建议,我们搞民宿缺的就是这个。”……近日,在花溪区百庄黔陶1号院的人大代表乡村振兴实践联络点,代表、选民就黔陶乡的发展召开坝坝会,大家口中的“班代表”正是班军辉。
黔陶是“青黔高”旅居示范带建设的重要节点,在发展过程中,人大代表提议、区人大常委会主导,探索建立乡村振兴专业人大代表之家、片区人大代表联络室和乡村振兴实践联络点,四级人大代表共同为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赋能。“这个联络点由我跟王雪梅、杨忠荣、陈正云、罗世兰等人大代表主动认领,大家立足于本职工作与专业特长,为乡村产业发展建言献策。”班军辉说。
这两年黔陶着力发展旅居产业,作为人大代表,班军辉持续进家入户,积极引导群众参与。目前,班军辉带动16名代表与群众参与“百庄黔陶”建设,开展旅居管家、乡村夜校等培训共8期,引进项目10多个,积极争取基础设施项目3个,谋划“百庄黔陶第一届乡村稻田艺术汇”“黔陶六月六”“百庄黔陶周年庆”等系列活动。
整合资源优势 铺好群众“致富路”
去年,“百庄黔陶”项目在马场村启动,班军辉是该项目的总策划和负责人。
“在项目推进过程中,我们依托人大代表与人民群众紧密联系的优势,实践联络点的代表通过入户走访、召开坝坝会等方式,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把村集体经济、村民收益与市场连接起来,推动公司化运作,搭建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要素互通的产业共创平台,抱团发展,促进旅居项目落地落实。”班军辉说。
围绕“吃住行游购娱”丰富经营业态;建立“百庄黔陶”土特产品供应链,开发香葱、小黄姜、赵司贡茶等农产品“后备厢”市场;发挥本地非遗传承人等的作用,开展制陶、采茶制茶等研学体验,提升旅居内涵……在代表们发动下,16户有条件的群众参与“百庄黔陶”项目建设。经过200多天的探索与实践,“百庄黔陶”项目以12栋旅居民宿、59间旅居客栈、90张标准床位的规模开业,在今年夏天三个月时间里,创造出超过100万元的营收,并带动太空舱康养综合体、机车网红集市、九道拐霞客驿站、林下天麻种植等多个农旅产业项目落地,招商引资规模累计达1.6亿元。
在“百庄黔陶”项目推进中,班军辉不仅收获了群众肯定,还被推荐申报花溪区第四批区管专家。
开办乡村夜校 开拓发展新思路
11月20日,贵阳人文科技学院举办凤友校长沙龙第五期,组织学生走进黔陶,与乡党委成员、乡村企业代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贵州省工艺美术大师一同探讨家国情怀与社会奉献。
一直以来,班军辉非常关心年轻群体的成长,时常话家常,聊人生理想,希望通过分享自己的经验和知识帮助有想法的群众,做好带头作用。依托“百庄黔陶”项目开办的乡村夜校,班军辉不仅为村民和投资者介绍整乡产业规划,也讲创业项目孵化和项目运营方式方法。
在马场村经营龙辉山庄多年的曾虹是乡村夜校的受益人之一。“农家乐烧烤为何客人越来越少?”带着问题,曾虹在夜校课堂上找到了答案——单一的烧烤、餐饮已难以满足游客日益多样化的需求,如今的乡村旅游,更看重为游客提供质朴田园的休闲体验。通过夜校“点对点”的专业指导和外出学习,曾虹眼界大开,对龙辉山庄的发展也有了新谋划。
像曾虹这样在夜校培训中打开了眼界的群众有很多,他们打开思路后积极探索多种发展路子。如今,黔陶乡逐渐形成村民自建自营、委托运营、入股、“保底+分红”等形式的旅居产业发展模式。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庭静
(《领航“群雁”齐飞 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