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字中的人体世界》:

汉字是认识自我的一扇窗口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12月08日        版次:A03    作者:

文字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有着悠久历史以及连续传承性的汉字,更是“一字一乾坤”,一个汉字就是一部历史、一首诗词、一个故事,千百年来的哲学思考、科学思维、伦理道德、心理状态、文化知识、审美情趣、民俗礼仪等都包含其中。汉字打破了时间、空间的距离,是世界上唯一能跨越时空的文字。文化学者顾易在《汉字中的人体世界》一书中,以汉字为载体,按人体从头至脚、从上到下的顺序进行排列,分为十五个字族一一讲解,并结合中国经典的解读,融入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读者从中可以感悟生命的奇妙、人文的价值、高尚的情操以及丰富的知识。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中指出了汉字的两个造字法:一是“近取诸身”,二是“远取诸物”。之所以要“近取诸身”,因为国人有“天人合一”“物我一体”的思维方式,他们能够用人体去体悟世上万事万物之道,也就是说,汉字是从人体这一“近”,再到万物这一“远”,以人为尺度,万物同构,在感知、体悟、创造中产生了一个个有生命、有智慧、有情感、有形象的汉字。当然,“近取诸身”的“取”,并非是随意的、随心所欲的、毫无依据的,而是遵循了天道、地道和人道,遵循了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遵循了人类的认知规律创造的,可谓“取之有道”。

在作者看来,“取之有道”的“道”有四个层面:一是以形取象。“形、义、音”三位一体,是汉字最本质的特征,是多维时空的意象组合。国人有一个独特的思维方式,即以人、自然和物三大时空意象相互参照的整体思维方式。“以形取象”是最基本、最直观、最简单的认知方式,这是汉字造字最基本的方法,这就是象形。因此,在汉字的人体世界中大量的字是象形字。如“人”字,人与类人猿的区别在于人能站立,手脚分开,能够从事劳动并成为具有灵性的动物;又如“大”字,为一个正面站立之人,以线条勾描出上古健壮男子的身姿;这些象形字大多是独体字。二是“以意取形”。即将两个以上的独体字组合起来,用联系的观念来表示某种意义,以隐喻和类比作为表现手法。“以意取形”是基于单体字的意义创造出来的,只要明白单体字的意义,就可以“见形明义”。如“从”字,为两个人一前一后,表示顺从、跟从;又如“北”,本义为背部,引申为一个人背对的方位——面南而站,阳光下的影子则指向北方。三是“以音取象”。汉字是形声相生、音义相转的,汉字以字形为载体,离开了字形,字音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天地万物有形,然后有声,有声之后有意。自然音是汉字的原始读音,其他的读音都是从自然音中衍生出来的。汉字中有关人体的字,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发音与相关的器官相连,如“齿”是咬住牙齿发的音,“喉”是声音发自喉咙,“鼻”是合起嘴巴发出鼻音;二是与人的气流相关,人通过气发出的声音,成为汉字的标识,如发去声的有“吐”,发入声的为“吞”。三是“以类取象”。汉字以“人以群分”,形成一个个庞大的族群。

通晓以上的造字方法以后,就能更好地感悟汉字的意义。《汉字中的人体世界》为我们打开了认识自我的一扇窗口。作者把人体世界的汉字概括为两大部分:一是人的形体世界。从上至下,有首、毛(发)、五官(目、鼻、耳、口、舌)、四肢(手、足);从外到内,有“骨”与“肉”。二是人的心灵世界。包括精神追求、价值取向、道德情操、情感意志等,这方面集中体现在“心”字族,在这个族群中,有深邃的“思”与“想”,有“爱”与“恋”的情感,有“忠”与“恕”的道德,也有“恩”与“慈”的感动等。

这些包含着中国古人对如何获得强健的身体和充实的心灵的思考和回答,对于我们过好有意义的每一天仍然有价值。这些人体世界的汉字,回答了“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将到哪里去”的宏大的哲学命题,也解释了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存在方式,它展示了人体、人性、人格之美。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郑文丰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