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创作于1978年的《织毯子的哈萨克妇女》是耿玉琨最喜爱的作品之一。画丝绸之路并不只是路,更多的是一路上的人文风貌、历史变迁。

1987年10月,耿玉琨、赵以雄第二次去伊拉克两河流域的乌尔、巴比伦、亚述、巴格达、卡尔巴拉考察丝路名城、史前古国和伊斯兰教圣城。

展厅里的老画箱、日记本、小人书,将观众瞬间带到那个激情燃烧的岁月。
前不久,以“艺术尊严”为主题的赵以雄、耿玉琨回顾展在北京通州宋庄当代艺术文献馆开幕。这个展览不用预约,更不卖票,却吸引了数万人次参观。
赵以雄、耿玉琨是谁?为什么这么受欢迎?通过社交网站流传出这样一段视频:身后是数不清的画框,画家耿玉琨留着一头银白短发,穿着一件白色素净棉布褂,系一条红色小丝巾点缀,坐在镜头前说:“90岁的我无儿无女,好友都建议我把画卖了,找个好养老院去养老,他们不懂我呀!我们在丝绸之路上考察、写生了一辈子,难道只是为了晚年过更好的生活吗?我90了,才刚刚找到了创业的门路,我怎么舍得把这些‘孩子’们都卖了,让它们分散呢?”她说,“我和老伴赵以雄最大的心愿就是把这近万幅的作品展现给大家,传承丝绸之路的精神!”
自1975年始,耿玉琨和赵以雄夫妇先后30多次赴丝绸之路写生考察,他们徒步环绕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他们走过8个国家、238个城市,行程80多万公里,创作近万幅作品,留下800多万字考察日记。
在晨曦微明、在黄昏落日,随时拉开画布,不顾沙漠的暴晒、戈壁之寒冷……他们是最早环行塔克拉玛干沙漠考察写生的画家。一辈子无儿无女,赵以雄、耿玉琨将出生入死、从时间手里“抢”来的画作视为自己的“孩子”。而今,赵以雄已经去世,虚岁已经90的耿玉琨通过新媒体平台,让更多人知道了他们和丝路的故事。
作为艺术领域的晚辈,杨树峰敬仰耿玉琨夫妇的事迹和作品,与他们交情颇深。一年多前,他把独自生活不便的老人从门头沟接来生活,一起运营新媒体账号,现在全网粉丝已经超过100万人。
杨树峰也是画家,他理解耿玉琨把自己作品当成“孩子”的心,“我们现在展厅里、网上售卖的画作,都是赵老师、耿老师原作的复制品。有的粉丝买了几十幅,把自己家装扮成了丝路艺术馆。”
“我们最大的心愿就是建一座丝绸之路艺术馆,把这些‘孩子’免费给大家看。”耿玉琨说。
陈强/文 白继开/图
(《万幅作品传承丝路精神》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