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约撰稿人 韩浩月
近日,有网友在飞机杂志中发现乘客三年前写在清洁袋上的情书,字里行间满是深情和遗憾。这事上热搜后,媒体注意到很多人在乘坐高铁、飞机时,都曾发现写在清洁袋上的信件或留言,于是,“清洁袋文学”在今年火了。
一封留有收信人姓名的情书,不知是书写者不慎遗忘于飞机上,还是明知无所寄而刻意让它留在空中,总之这封信,给人带来一种直观的、很具情感冲击力的阅读体验,它甚至超越了文学作品的丰富性,也超越了个体私密表达的范畴,让读者感受到一种久违的真挚与清新。
“凡尔赛文学”“废话文学”“发疯文学”……诸多“野生文学”的出现,都在借由一个新鲜的文体来表达一种民间的浓烈情感,“清洁袋文学”亦是如此,一个不起眼的小纸袋,因为落笔了如此饱满的文字,而显得有些耀眼,它让那些默默写下它的没有名字的人,在未来的某刻被看见,它在注视与传播的过程里走进了公共领域,让人们惊讶地发现,在发达且不断变幻的数字多媒体时代,一张不大的纸片,仍然可以因承载了表达而如此厚重、沉甸甸。
值得注意的是,“清洁袋文学”的开头,几乎清一色以“亲爱的陌生人”为开头,以“匿名”为结尾,这意味着书写者有着明确的环境认知,他们知道哪怕有再多的人读到,也不会识别出他们的身份,因为有着“隐匿”的特征,书写者在他们所拥有的狭小座位空间里,反而得到了自由与释放,所以他们敢于大胆地写出自己的心声、希望、梦想,也敢于倾诉自己的失落、伤感、忧郁。剥离掉“清洁袋文学”的浪漫表层,则会发现它也藏有一种令人心酸的内里——当压抑的情绪找不到释放的出口,“清洁袋文学”便成了夹缝中盛开的花朵。
保守、含蓄、克制,国人的情感表达一贯如此,新时代的不断更迭在冲击着传统的情感表达模式,但整体上国人仍倾向于在熟悉的环境里“讷于言”,在亲密关系中也保持着一定的距离,哪怕内容平台上各种夸张、激烈的情感模式洪水一般冲刷着受众的体验,但具体到现实生活里,根深蒂固的情感语言仍然被审慎地使用。“清洁袋文学”的出现,使人看到某块板结的情感土壤松动后的一面,它使人无比确信,心头柔软的、带有交流渴望的、想看见别人亦想被别人看见的人,纵然会面临一些错过与遗憾,但还是有一种可以被称之为“财富”的深情,会伴随他们终生。
认识一些深情的人,成为一个深情的人,如果能够再拥有一些表达的勇气与出口,那无疑将会使人与人的关系产生良好的链接与互动。社会上一些戾气的来源,往往也与个体内心的空洞与无所寄托有关,如果一个人的呼唤能够得到来自任何一个方向的回应,那就很有可能使之具备应对生活风雨的能量。
除了“清洁袋文学”,在一些音乐软件上作品的留言区,一些购物平台的评价区,一些热门新闻的互动区,均能看到很多温暖的、让人动心的文字,那是美好的人的一次次集结,也是专属于留言者的一面倾诉之墙。这样的情感表达,无论是在书信纷飞的年代,还是新旧交替的时代,都没有被所谓快速变化的传播方式所淹没,这让人感动和欣慰。这样的情绪,被“清洁袋文学”再次激发,或能提醒人们在情感表达的宽度、广度、浓度上,追求到达一个更高、更理想的层面。
(《国人的情感表达,或可从“清洁袋文学”再次出发》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