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12月18日,记者从贵州省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情况新闻发布会上获悉,近年来,我省深入实施整体提升卫生健康水平攻坚行动计划、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快促进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和均衡布局,已逐步形成覆盖省、市、县、乡、村的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医疗卫生服务的公平性和可及性显著提高,服务质量和效率持续改善。
国家区域医疗中心建设是破解群众跨区域就医难题的重要举措。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举全省之力把顶尖医院、一流专家引进贵州。上海儿童医学中心贵州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贵州医院、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贵州医院、广东省中医院贵州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毕节医院5个国家区域医疗中心项目医院已全部落户开诊,成为贵州省医疗工作的重要力量,省级疑难重症救治水平快速提高。截至今年11月底,输出医院累计派驻长驻专家219人、短期专家967人,5家项目医院累计门诊319.9万人次、住院病人26.2万人次、开展三四级手术6.5万例、吸引省外来黔就诊患者19.7万人次、引进新技术新项目602项。此外,我省还依托省级龙头医院,持续争取与国内顶尖医疗机构共建合作,先后与北京协和医院签署合作共建国家区域医疗中心框架协议、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建立医疗卫生合作帮扶。
为巩固分级诊疗制度成效、构建优质高效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今年7月,省卫生健康委等8部门联合印发了加快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的工作方案,聚焦坚持政府主导、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协同发展、强化政策支持等重点环节,全力推进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截至目前,贵阳市、遵义市均已完成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网格化布局,分别由5家市级三甲医院牵头建设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共覆盖区域二级医院21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126家,覆盖人口1100余万,实现城区常住人口全覆盖。
为增强县级常见病治疗能力,近年来,贵州把医共体建设纳入全面深化改革统筹推进,2017年启动医共体建设试点,2019年医共体建设在全省全面铺开,每个县(市、区、特区)组建1至3个以县级公立医疗机构为龙头、其他若干家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及乡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成员单位,“县级公立医院—县域医疗次中中心(中心乡镇卫生院)—一般卫生院—村卫生室”梯次带动的紧密型县域医共体模式,为县域内居民提供疾病预防、诊断、治疗、营养、康复、护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连续性医疗卫生服务,全省开展医共体建设的81个县区全面推进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建设,促进优质医疗卫生服务资源向乡镇和村有效下沉。
为夯实乡级医疗卫生服务基础,2021年,贵州提出规划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在距县域优质医疗卫生资源有一定距离的常住人口聚集地区,依托现有乡镇卫生院加快建设县域医疗次中心,将次中心打造成为具备二级医院服务水平的基层医疗机构,并充分发挥其对周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辐射带动作用,全面提升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当前,全省已累计建成县域医疗次中心150个,基层卫生技术人员、业务科室、新项目新技术大幅增加,乡级医疗卫生服务基础不断夯实,优质医疗服务更加可感可及。
同时,我省还不断完善乡村医疗卫生体系,先后出台实施一系列强基层重大举措,织牢基层医疗服务网底,从村医配置、村医培训、设备配置、能力提升等方面,实现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全覆盖。支持鼓励乡镇卫生院医务员“县管乡用”“乡聘村用”,持续夯实基层医疗人才队伍。目前,全省已实现乡村医疗卫生服务和人员“空白点”动态清零。完成全年乡村医生轮训和大学生乡村医生招录任务。同时,推动符合条件的公办村卫生室逐步转为乡镇卫生院延伸举办的村级医疗服务点,实行行政、人员、业务、药品、财务、绩效等乡村一体化管理,村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底有效筑牢。
下一步,贵州将进一步全面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持续提升卫生健康服务水平,健全完善省市县乡村五级优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加快构建分级诊疗格局,努力为群众提供就近就便系统连续的卫生健康服务。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常青)
(《贵州形成五级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