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村民闲置房屋改造的水东乡舍·大岩温泉山居。
丛丛绿树掩映着白墙青瓦的民居,干净的水泥路串连着村落,漫山遍野的枇杷树随风摇曳……走进苗寨村,几条小河穿村而过,平坦的地势宜居宜旅。
该村位于开阳县南江乡西北部,森林覆盖率为46.2%。全村下辖19个村民组,少数民族占全村总人口的38%。苗寨村毗邻国家4A级景区南江大峡谷,拥有优美的山区田园风光和高原峡谷景色。2023年,苗寨村入选贵州“第五批全省乡村旅游重点村”。
苗寨村三面环山,中间为盆地,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结构,紫水河、冷水河、滴水河三条小河穿村而过,流入南江大峡谷。村里最高海拔1383米,最低海拔678米,年平均温度为13.5℃~4.6℃,无霜期243至265天,年均降水量1129.9~1205.9毫米。高海拔低纬度,水源丰沛,加上独特的小盆地,造就了苗寨村独特的自然生态环境。当地的土质以红壤为主,十分适宜农作物生长,木本植物、草本植物种类均超过1000种,还有300种主要药用植物。其中,当地种植的富硒枇杷果肉柔软多汁、风味甘甜,深受市场青睐,枇杷产业也成为当地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
苗寨村种植枇杷始于2002年,主要种植品种为大王星,从一两家的尝试到几乎家家户户种植,这一种就是近二十年,苗寨村也成为南江乡富硒枇杷的主要种植地。如今,漫山遍野的枇杷树已成为村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来源。2023年,苗寨村枇杷种植面积超过5200亩,产量达380万余斤,产值超过2000万元。随着苗寨村的枇杷越来越出名,每年都有浙江、福建、云南、重庆等地的客商前来收购。此外,“民族文化枇杷节”成为苗寨村每年特有的节目,以枇杷为媒,枇杷王评选、吃枇杷比赛、枇杷观赏采摘、摘枇杷能手赛、苗族刺绣展示、文艺演出等活动一一上演,吸引来的游客、商家、网红等带动了枇杷的销售,既满足了市民游客多元化休闲体验需求,又提高了开阳富硒枇杷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为了种好枇杷,提高产量和品质,贵阳市、开阳县相关部门组织有关专家把科学技术输送到田间地头,内容涉及枇杷采后果园管护、枇杷叶如何综合利用、枇杷采后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确保枇杷产业高效高质发展,助力富农增收,助推乡村振兴。依托境内富硒优势,近年来,开阳县定位果树种植以发展枇杷产业为主,采取“农民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大规模种植以“大五星”品种为主的枇杷,通过扩规、提质、整合、创新等手段,推动开阳富硒枇杷的品质和品牌知名度不断提升。2014年9月,开阳枇杷获批成为“国家地理保护标志产品”。
除了枇杷种植产业化发展外,近几年,苗寨村走上农旅融合发展道路,发展速度明显加快。2022年,南江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招商引资引进公司,以“龙头企业+村平台公司+村集体”为发展模式,打造集农业观光、文化体验、户外休闲、商务度假、康体养生、田园社区等功能于一体的南江花谷。这个生态田园综合体以观光旅游为发展引擎,以花卉、苗木为发展核心,精致农业与旅游观光相结合,成为周边市民乡村休闲的胜地。园区内还设有七彩滑道、观光小火车、户外烧烤、亲子乐园、网红秋千等多种体验项目,满足游客的不同需求。随着游客的增多,南江花谷周边的农家乐也逐渐多了起来,每到节假日,农家乐里坐满了人。
乘着旅游产业的发展东风,苗寨村紧跟水东乡舍“622+1”模式“百千万”工程,把村里的闲置房屋改造运营,目前建设了水东乡舍·大岩温泉山居,采用“三改一留”模式(即闲置房改经营房、自留地改体验地、老百姓改服务员、保青山留乡愁),整合农村资源,联动村集体、合作社、农家乐、农户等主体,共同打造现代化共享农业示范基地。走进水东乡舍·大岩温泉山居,每间院子以白墙、原木装饰为标志,带给人明亮、清新的视觉感受。民宿内还有两个温泉泡池,温泉水引自山中的一湾盐泉,沐浴温泉中,能洗尽一身疲惫。
贵阳作为大数据之都,而远离城市中心的苗寨村也乘上了大数据发展的东风。2018年,贵阳市大数据人才培训中心落户该村,培训中心占地40亩,建筑面积11472.05平方米,建筑依山傍水别具一格,还邻近南江高铁站,有云开二级公路、渝筑高速和银百高速,交通十分便捷。培训中心有会议会展、教育培训、农业大数据实景体验、IDC数据中心、VR教室等功能设置,可同时培训600人。中心还是全省首个在普通建筑物(非山洞等特殊建筑物)上采用全新风系统进行降温冷却的数据中心,拥有30米巨幅软膜高清投影幕,便利的医疗扶贫一体机、智慧控制柜、功能多样的VR课堂和童趣满满的VR部落、数字书法等“黑科技”,让人眼前一亮。
如今的苗寨村,村民们的生活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人都憧憬着更加美好的未来……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舒锐 文/图
(《开阳县苗寨村:产业结硕果 奔赴好前景》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