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冬时节,走进位于贵安新区高峰镇大狗场村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渔业基地,鱼塘循环水哗哗流淌,一瓢饲料撒开,鲈鱼争相抢食,激起水中一片欢腾——现代化的循环水养殖系统为鲈鱼生长提供优良水质、光照和溶氧的生长环境。
该基地由贵阳农投集团旗下贵州现代渔业集团建设,是一个利用闲置食用菌大棚改建而成的现代化养殖厂,每年可出产鲈鱼400多吨,综合产值超1000万元。养殖5年来,贵州现代渔业集团已在全省投产25个养殖基地(包括3个种苗基地和1个饲料加工厂),成为现代化渔业养殖“先锋军”。
谈起这五年来渔业养殖的快速发展,贵州现代渔业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白璧很感慨:“这背后离不开贵阳农商银行金融‘活水’的不断注入,为我们的发展解决了燃眉之急。”
时间回溯到2019年,贵州省红枫湖畜禽水产有限公司(以下简称“红枫公司”)贯彻落实关于生态环境保护的政策要求,启动可持续、现代化的淡水鱼养殖,计划在全省建设16个渔业养殖基地,但却遇到资金不足的瓶颈。
就在红枫公司为筹集资金烦恼时,贵阳农商银行秉持服务“三农”的初心使命,第一时间安排总行营业部做好项目对接,上门了解基地建设情况,以便为企业量身定制最合适的授信方案。
按照渔业基地建设需要,2019年7月,贵阳农商银行向该公司发放了3.5亿元的项目贷款,专项用于公司在全省范围内建设16个生态养殖基地(含一个饲料加工厂)。养殖基地建起来,一尾尾优质的鱼苗虾苗投入到循环水养殖池中,不仅让群众的“菜篮子”更丰富,也带动了当地村民就业,助力养殖业绿色发展。
贵阳农商银行的金融“活水”不止帮助了养殖基地顺利建设,还助其成为现代化生态环保养殖基地的典范。
在大狗场村养殖基地,有关负责人表示,基地实行工厂化智慧养殖,实现集约化、精准化管理,降低养殖对水源地的依赖,利用水循环养殖系统,平均每天只需要交换10%的水即可,每天交换的废水通过污水处理系统进行无害化处理后,一部分可重新进入养殖池,另一部分则做好安全排放,有效节约水资源。同时,该水循环养殖系统还可对养殖鱼类的生活环境进行监测,按照不同种类鱼的生长环境需求,调节最合适的水温、水质、光照及溶氧度等促进鱼类生长,提高经济效益。这样一来,基地实现绿色循环运营,达到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双赢。
按照贵阳农投集团发展战略,2021年,贵州现代渔业集团成立,红枫公司将16个水产养殖基地以实物资产的形式注入,贵州现代渔业集团成为一家专职做水产养殖的国有企业。
在五年的持续性金融支持下,贵州现代渔业集团已经建立起从种苗培育、养殖、销售到深加工的完整产业链体系,其中,关岭断桥的养殖基地已成为我省最大的鲟鱼鱼苗培育基地。企业遵循规范的养殖标准,严格把控质量,创建自有品牌“黔湖”生态鱼,因鱼的品质较高,产品畅销贵州、广东、重庆等地。
一车车淡水鱼进入市场,成为百姓餐桌上的必备佳肴;一批批金融“活水”注入“鱼塘”,托起“菜篮子”的丰盈。
截至目前,贵州现代渔业集团在全省投产25个养殖基地,包括鲈鱼、鲟鱼等品种,2023年实现自产销售3160吨,营业收入达1.2亿元。
2023年11月,为支持贵州现代渔业集团饲料、鱼苗等生产资料的采购,贵阳农商银行向其再次发放4500万元的流动资金贷款,满足企业新的资金需求,加大力度助力贵州现代渔业集团不断发展壮大。
多年来,贵阳农商银行发挥普惠金融优势,支持农业企业发展,有效带动产业发展,带活乡村经济,增强乡村振兴动力。
一方面,紧跟政策导向,让项目“动”起来。该行积极落实中央及省市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对接贵阳市农业农村局等相关部门,组织客户经理入户走访,了解农业企业经营状况、生产规模、市场销路等,主动对接金融服务需求,对符合授信条件的客户提供配套信贷产品,有效推进农业增效、农民致富、农村发展。另一方面,强化信贷支持,让产业发展“强”起来。深入开展走访、调研,倾听辖内企业呼声,解决企业融资难题。组织金融服务队深入龙头企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主动倾斜信贷资源,优先安排信贷资金支持,量身定制金融产品和服务,为消费者“贷”来舌尖好味道。
截至今年10月底,贵阳农商银行支持贵阳市菜篮子集团有限公司、贵州现代渔业集团等农业龙头企业28家,支持金额17.05亿元。
下一步,贵阳农商银行将持续强化“三农”金融服务,瞄准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持续加大信贷投放和产品创新力度,助力地方特色产业走向规模化、产业化、品牌化,推动产业兴旺,为乡村全面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助更多的“三农”耕耘者在沃土之上铺开乡村振兴的美丽图景,书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金毛毛
(《金融“活水”助力“渔”跃龙门》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