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记者走进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的污染源监控中心,只见大屏幕上实时显示着道路上不断驶过的汽车。随着贵阳黑烟车及遥感监控系统的投入使用,每一辆排放黑烟的车辆都能被精准识别与记录,这一创新举措标志着贵阳市在生态环境执法监管领域正迈向新的高度。
过去,识别黑烟车主要依赖人工,工作人员需借助色板比对烟度值,这种方式不仅效率低下、容易产生误差,而且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贵阳市生态环境保护综合行政执法支队机动车排气管理执法科副科长吴庭文表示:“为了提升生态环境治理的信息化、数字化水平,我们一直在探索更高效、精准的执法手段,黑烟车及遥感监控系统应运而生。”
该系统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由现场抓拍卡口、分析仪、后台数据平台构成,具备全天候监控、自动筛选、保存、传输以及播放黑烟车视频片段等功能,能够在瞬间精准地识别并抓拍排放黑烟等明显可见污染物的车辆。
吴庭文介绍:“借助遥感技术进行识别抓拍并自动判定烟度,基本上1秒钟之内就能抓拍1辆车。一旦被判定为黑烟车,车主接到生态环境局执法人员的电话告知后,需在15日内完成车辆整治,并前往最近一次年审的检验机构进行免费复检,复检合格才能上路行驶。”
黑烟车及遥感监控系统只是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创新执法监管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近年来,该局始终坚持以创新执法监管方式为抓手,深入推进15件群众身边具体实事办理工作。
随着生态环境管理精细化、智能化、智慧化需求的不断增长,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在生态云(一期)的基础上,又启动了生态云(二期)项目建设,通过建设1个生态环境数据资源中心、1个生态环境智慧决策指挥平台和2个业务应用场景,探索建立了“三监”联动机制,为生态环境的有效管理、精准治理和科学决策提供了有力支持。
贵阳市环境信息中心业务人员杨艳介绍:“以往在日常执法检查和企业监管过程中,面临着执法人员少、监管对象多、监管执法难等诸多痛点。如今,借助生态环境智慧监管业务场景,以移动执法、LIMS系统(实验室管理系统)、污染源‘码’上管为支撑,我们能够建立起全生命周期管理画像。同时,还推进了‘强生态’非现场执法振动和用电监控试点示范工作,通过对企业产污、治污设施的启停状态进行监控,进一步创新了执法方式、加大了监管力度。”
数据显示,目前全市已将49家企业纳入生态环境执法正面清单管理,在170家重点污染源企业的345个排口安装了自动监控设备2000余台(套)。
一直以来,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坚持按照“双随机一公开”要求和相关规范,针对磷化工等重点行业企业以及水源地周边等敏感区域企业滚动式开展排查整治,力求实现企业环境安全隐患“动态清零”,切实保障企业及区域环境安全。
据统计,今年以来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共出动生态环境执法人员1.87万余人次,检查企业8425家次,发现并督导整改一般性环境安全风险隐患163个,其中162个已成功整改。
不仅如此,今年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还针对安达科技能源公司等3家新能源企业反映的排放标准适用难题,在第一时间展开调研核查,及时协调省生态环境厅,帮助明确了企业连续鼓风作业工段废气排放适用标准,顺利解决了3家企业因排放标准不明而面临的超标排放之忧,赢得了企业的高度赞誉。
在纠治打着环保幌子搞“一刀切”问题的过程中,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始终秉持刚柔并济、精准施策的理念,有序推动整治工作的开展。
在刚性执法方面,严格依据法律法规,对污染行为零容忍,坚决惩治违法者,彰显法治威严。今年1月至12月19日,贵阳市共下达处罚决定书99件,决定罚(没)金额671.2419万元;办理《环保法》配套办法案件11件,其中查封扣押和限制生产各1件,移送公安行政拘留5件,另有4件涉嫌环境污染犯罪移送公安机关查处。
在柔性执法方面,贵阳市生态环境局落实好《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关于推进柔性执法的实施意见(试行)》等规定,给予企业发展适度的容错空间,尽显执法温度。今年1月至12月19日,下达不予处罚决定书27件,在99件处罚决定书中决定从轻处罚的有29件,帮助指导10家违法企业顺利完成环境信用修复,有力减轻了企业经济负担,助力企业正常生产。同时,对不予或免予处罚案件涉及环境违法行为整改情况进行跟踪督导,对企业重视不够、整改不力的情况及时示警,对拖延整改或敷衍整改导致环境违法行为持续发生的依法依规进行查处。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晨
(《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强化数字赋能 创新执法监管》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