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宝识中国,华章看陕西。陕西作为华夏历史上的中枢之地,可谓历史厚土,文脉不绝:陕西在远古即是华夏文明摇篮之地、文化奠基之地,又以其“汉家气魄、盛唐风华”泽被宋元明清。最新一期《中华遗产》期刊推出“国宝陕西”专辑,以陕西丰富的地下文物、百年考古取得的丰硕成果为实证,深入发掘陕西对中国、对华夏民族的价值所在。
陕西是中华民族和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留下了丰富的历史文化遗存。历史上,诸多王朝在此建都,尤其是周、秦、汉、唐。故而陕西遗址密集,在中国文博界有“地下文物看陕西”的名号。根据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结果,陕西共出土了7748750件可移动文物。此外,截至2020年12月31日,陕西省共有各类不可移动文物49058处,而这一数字还在逐渐增加。其中,被永久禁止出国(境)展览的国宝级文物达36件。在迄今公布的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陕西共有270项。
这些文物国宝、文明遗址,从新石器时代即迸发出璀璨的文明之光,纵贯了上下五千年。杂志主要介绍了仰韶文化遗址。仰韶文化是中国第一个被发现和命名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学文化,距今约6900年到4700年。它是我国新石器时代文化中最重要的一支,被视为早期中华文明的象征,而陕西正是仰韶文化核心区。陕西境内仰韶文化的代表遗址,有西安半坡、临潼姜寨、宝鸡北首岭、高陵杨官寨等……先民的“智慧房屋”“宝贵物种”“创意陶器”,共同描绘出一片仰韶文化核心区的沃土景象。此外,位于陕西延安北郊的芦山峁遗址,出土了目前我国年代最早的中轴线对称式四合院建筑遗存,以及目前中国最早的瓦。地处陕西省神木市的石峁遗址,是迄今我国发现规模最大的史前时期城址,城址由皇城台、内城、外城三座基本完整并相对独立的城垣构成,防御体系戒备森严。城内密布宫殿建筑、房址、墓葬、手工业作坊等遗迹,展现出了一个早期国家都邑才有的宏大规模。当然,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轩辕黄帝,其陵墓也被认定在陕西黄陵县。这些有意味的考古细节,在日后均成为文明溯源的源头。
殷商时期,陕西也并非蛮荒一片,在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发现了中国黄土丘陵地区迄今规模最大的商代中心聚落遗址,它就是被列入2023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的寨沟遗址。这里出土了目前年代最早的双辕车实物,将中国双辕车历史提前了约1000年。到了西周,陕西作为周王朝的龙兴之地也出土了赫赫的文明遗存。“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不论是祀还是戎,都离不开青铜器。杂志通过陕西出土的众多青铜礼器重新发现西周。尤其是作为“青铜器之乡”的宝鸡地区,出土了最早象征身份的鼎、簋,以及最早的西周编钟。钟磬与鼎簋一起,撑起了周礼中乐、礼的两极。
周室衰微,秦国迎来了属于它的时代机遇。一步步崛起、东拓,最终一统天下。公元前221年,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秦朝诞生了。秦朝以及随后的汉唐,也让陕西迎来了历史上的高光时刻。
(《文物国宝里的陕西》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