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众多市民乘坐S1线到终点站贵安新区皂角坝站打卡。

电客车驶入天河潭站。

电客车行驶在天河潭站至大龙井站区间。

市民体验S1线电客车。

工作人员在中曹司站维持秩序。
“太好了,以后我每天上下班不用开车,也不用赶通勤车了,省时省心又省钱。”12月28日,贵阳轨道交通S1线开通运营,家住观山湖区新世界、在贵安新区上班的张婧茹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2018年12月1日,贵阳轨道交通1号线全线开通初期运营;2021年4月28日,贵阳轨道交通2号线全线开通初期运营;2023年12月16日,贵阳轨道交通3号线开通初期运营;2024年12月28日,贵阳轨道交通S1线开通初期运营……六年来,“从无到有”到“十字相交”再到“连线成网”,贵阳轨道交通建设稳步推进,完善了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编织出一张便捷、高效的城市交通网络,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也拓展了市民生活的“幸福半径”。
随着S1线开通运营,贵安新区进入轨道交通时代,贵阳贵安一体化融合发展将进一步实现市民生活层面意义上的融合,综合立体大交通格局加速完善,激荡出新的发展活力。
综合立体大交通格局加速完善
作为全国第八个国家级新区、黔中经济区核心带,贵安新区的交通枢纽优势毋庸置疑,内畅外联的大交通格局早已形成。
十年前,贵安供电局青年职工宋达要想回一趟老家山西阳泉,感觉很难,两地相距近2000公里,需要通过不同的交通工具转来转去,路上往往要辗转一两天。而今,在贵安站坐高铁,8个多小时以后,宋达就能够到达老家。
今日之贵安,一个集航空、高铁、轨道交通、市域快铁、城市骨干路网于一体的高效、便捷、绿色多维交通体系已呈现眼前。航空,可选择黄果树机场或龙洞堡国际机场;高铁,2小时畅联川渝滇,4小时通达粤港澳大湾区,6小时抵达出海港口……
内连方面,“八横七纵”交通骨架路网让处处都是坦途。
但对于贵阳贵安高质量融合发展而言,却远远不够。要实现城与城之间市民生活层面的融合,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贵安新区道路交通的骨干网络早已建成,近两年,主要是建设城市内部的毛细血管道路。”贵安新区城乡建设局相关负责人说。
贵安新区社会事业管理局(交通运输专班)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7月初,贵安新区完成了“一城一交”公交经营体制改革,进一步建立健全了贵安新区交通行业运行机制。前不久,贵安新区还新增了两条公交线路,坐公交车可以直接抵达高峰镇。
此外,为尽可能满足市民出行需求,今年10月,贵安新区还开通“铃停公交”,0701路、0702路、0706路等5条线路由贵安新区辐射到云岩区、观山湖区、南明区等,市民纷纷点赞。贵安新区交通发展已由“架桥修路”向“出行服务”不断升级。
融合发展“大动脉”贯通
建设S1线是贵阳贵安贯彻落实国家新型城镇化战略、进一步畅通融合发展通道、推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S1线开通运营将进一步拉近贵阳贵安的距离,切实改变贵阳贵安部分居民的生活和工作方式。
长期在贵安新区工作、生活的周芸,两三个月都不回一次贵阳城区。“我不会开车,两头来回跑,还是不太方便。”她说,今后回贵阳老城区就方便了。
S1线一期起于贵安新区皂角坝站,途经花溪区、云岩区,止于南明区望城坡站,全长30.32公里,共设车站13座,跨越贵阳贵安多个重要商业区、住宅区、景区及交通枢纽,还可通过换乘将贵安站、贵阳北站、贵阳龙洞堡国际机场等主要交通枢纽连接起来,对加速推进贵阳贵安一体化建设、推动贵阳贵安双城交通路网再度丰富立体具有重要作用和深远影响。
“S1线的开通运营,对贵安板块与贵阳主城区,能够起到非常大的融合和沟通作用,既能够迅速拉动贵安新区核心区域的热度,又能让贵阳主城区相关区域的客流量和热度得到提升。”贵阳市交通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钟宇说。
同时,轨道交通的高运行速度和准时性,将为市民提供更加便捷的出行方式、更高质量的出行体验,有效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降低乘客出行的时间、经济成本,增进双城融合互动。
服务升级赋能发展惠及民生
轨道交通作为城市发展的“大动脉”,在为社会经济发展赋能的同时,增强市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S1线通过换乘可连接高铁站和机场,意味着从现在起,游客下了飞机就可直接转乘轨道交通、换乘高铁或环城快铁去往贵阳、贵安,居住在贵安的市民也可通过轨道交通换乘直达机场。
贵安新区高峰镇岩孔村是一个典型的农业村庄,生态优良、风光旖旎。岩孔村党支部书记罗洪礼介绍,岩孔村明确以农旅融合为核心的发展之路,将在2025年探索大力发展避暑旅居产业。S1线开通后,贵安新区的交通更加便捷,乡村发展也将因此受益。“今后,旅居客人可以把我们村当成是避暑旅居的一个落脚点,很方便地到全省各地体验多彩贵州文化。”罗洪礼说,发展避暑旅居产业,村民们更加有信心了。
在贵阳市轨道交通线网内,乘车2元起步、11元封顶。便捷又相对低成本的出行方式,将刺激广大市民的出行意愿,增加贵阳贵安之间的人口流动,创造出新的发展增长点。
在当天的S1线电客车上,第一批乘客兴致勃勃,憧憬着乘坐轨道交通到贵安新区摘草莓,到贵阳城区享受美食等。正如乘客吴小平所说:“通了轨道交通,给人感觉,贵阳贵安就真的融为一座城市了。”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鹏 潘朝选 万露梅
S1线开通首日市民争相“尝鲜”
本报讯 12月28日,贵阳轨道交通S1线开通运营,吸引众多贵阳贵安市民前来乘坐体验。
当天一早,在轨道交通贵安站入口处,市民排起长长的队伍候车。排队市民张先生说:“我们一家早早就来排队,就是为了第一时间体验S1线。”
进入站台后,大家被S1线各种现代化的设计所吸引,从站台指示牌到车厢内部的装饰,现代科技感和时尚感随处可见。
“看这信息显示屏,清晰度真高,站名、到站时间一目了然。”一位阿姨指着站台上的显示屏说。
随着第一班电客车缓缓驶入站台,车门打开后,乘客井然有序地步入车厢。
电客车出发,市民李先生一会儿用手机给老伴拍照留念,一会儿又对着窗外快速掠过的风景拍照。他说:“我一直都很期待S1线开通,以后从贵安去贵阳更方便了。”
“以前去市区的出行选择虽然很多,但时间很长,有时候还得公交换乘轨道交通,对我们老年人来说确实有些吃力,现在就方便多了。”李先生说。
“S1线的开通对我们年轻人来说也是个大好事。”坐在李先生前方的年轻市民查女士说,以前从贵安到市区,上下班高峰容易堵车。现在有了S1线,出行时间大幅缩短,而且车厢环境舒适,还能看看书、听听音乐,很自在。
到达中曹司站后,记者看到,往皂角坝站方向的站台上同样聚集了不少等待乘车的市民。正在仔细研究轨道交通线路图和进出站方向的市民张先生说:“我住在南明区,但工作在贵安新区,以前每天公交来回通勤得要两个多小时。现在S1线开通了,我从家附近的站点乘坐3号线,再换乘S1线,通勤时间可以大幅缩短。”
电客车即将到达星月湖站,不少乘客有序排队准备下车。其中就包括湖潮乡星湖社区的居民赵阿姨。“我们以前去市区购物、办事,回来总是得等很久的公交车。有时候买了很多东西,还得走上一大段路才能到家,很累。”赵阿姨说,现在S1线直接开到社区门口,下车走几步就到家了,非常方便。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梁俊鹏)
践行以人为本 助力舒心出行
——S1线优化运营服务提升市民出行体验
12月28日,贵阳轨道交通S1线开通运营。
S1线如何完善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强化与轨道交通1、2、3号线的联动,做好公交接驳,提升市民出行体验?日前,有关负责人围绕这些问题回应市民关切。
突出人性化 服务设施有温度
“S1线在客服中心、第三卫生间及母婴室的设计上实现了显著的创新与提升。”贵阳畅达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党工委书记周玉兵说。
周玉兵介绍,与传统客服中心相比,S1线的高低位客服中心充分考虑了轮椅乘客和儿童的需求,每个低位服务台均配备小凳子,细节上的改进,让乘客感到更加温馨、更加亲切。
S1线还提出第三卫生间设计理念。第三卫生间兼顾了无障碍、家庭出行及部分婴儿护理功能,满足多类服务群体的需求。这些卫生间拥有独立的空间结构,首次配备电动门、成人及儿童坐便器、洗手盆、可折叠的多功能台、儿童安全座椅、低位挂衣钩和呼叫器等设施,展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
S1线在母婴室的设计上,也融入人性化服务理念。空间上动静分区,设置等候休息区、婴儿护理区、哺乳区、清洁区。配置干湿分离护理台、婴儿床、基础母婴用品、呼叫器等设施,采用双位哺乳区,既满足了两位妈妈同时使用的需求,又保证了隐私性。
高低位客服中心、第三卫生间与母婴室的创新设计,不仅体现了对特殊群体的关怀,更彰显S1线“以人为本”的建设管理理念,提升S1线的运营服务水平。
注重统一性 线路联动添便利
S1线能否在购票政策、便捷换乘、乘客事务处理等方面与轨道交通1、2、3号线有效联动?
对此,贵阳市交通运营集团党委副书记、总经理安中发说,S1线项目采用PPP模式运作,PPP项目公司——贵阳畅达轨道交通建设有限责任公司负责该项目特许经营期内的融资、投资、建设及运营管理等工作。S1线虽是独立运营,但票价标准和1、2、3号线一致,统一执行市政府已经批准的票价标准,即贵阳市轨道交通线网内2元起步、11元封顶。
S1线共有两个换乘站,在望城坡站可换乘1号线,在中曹司站可换乘3号线,乘客在换乘时,可直接通过换乘通道进行换乘,不用二次安检和二次购票。
在乘客服务方面,贵阳轨道交通4条线路统一运营服务标准,同时,S1线建设运营公司委托贵阳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中心统一受理服务热线和解决咨询问题。
突出便捷度 换乘公交更顺畅
“轨道交通+公交”接驳是否便捷,公共交通“最后一公里”的衔接是否顺畅,也是市民关注的热点。
贵阳市交通委员会党委委员、副主任钟宇介绍,为确保S1线开通后与公交接驳更加流畅,优化市民出行体验,市交委积极与市交通运营集团对接,制定专项公交线路规划方案。规划方案共为13个轨道站点配套接驳线路75条,其中,保留既有线路50条,新辟大科城环线、贵安8路等5条线路,满足170厂、马场、云湖十里、金竹等区域市民接驳换乘轨道交通的需求;优化调整20条线路,主要解决云漫湖、马场、清镇、马场工业园、石板镇、镇山村、小孟工业园等区域的S1线与公交接驳问题;规划4条应急公交线路。
安中发说,市交通运营集团将不断优化公共交通顶层设计,全力推进轨道交通、市域环铁、道路交通、低运量轨道交通“四网融合”,构建“以轨道交通为骨架、道路公交为基础,多种交通制式为补充”的一体化公共交通体系,更加方便乘客出行,更好服务贵阳贵安经济社会发展。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孟航
S1线建设克服多重困难
实现多项技术创新
本报讯 记者从日前举行的相关发布会上获悉,贵阳轨道交通S1线在建设过程中克服多方面困难,并实现多项技术创新。
据贵阳畅达轨道交通建设有限公司党工委书记周玉兵介绍,S1线在建设过程中主要面临三方面困难。
地质极其复杂,安全风险高。S1线所处的区域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区,岩溶发育,存在较大突泥涌水等风险。
隧道下穿众多建构筑物,施工难度大、技术标准高。S1线下穿三条既有线铁路、南二环高架桥、南明河、厂房高烟囱、危险品压力容器罐以及大型雨污水管等市政综合管网,这导致施工难度大,技术标准高。
作业环境条件艰难,车站施工工艺工法选择受限。S1线主城区的车站周边作业环境特别复杂,施工条件严重受限,在施工工艺工法上不得不分别采用更为复杂、技术难度大的工法。
贵阳轨道交通S1线是国内首条AW3载荷全速度电制动线路,是国内唯一开展第三方岩土工程风险管控并实现信息化管控的轨道交通项目,是贵州首条实现不停电运行倒接的新制式轨道交通线路。项目建设在其他方面也有多项技术创新,如首次在轨道交通高架区间采用整孔预制架设混凝土箱梁方案及绿色装配式建筑方案施工、首次在软岩地层条件下应用拱盖法(双侧壁导坑法)施工,采用高频供电系统、永磁同步牵引系统、海绵城市设计理念,建立城轨云智慧安全生产中心等。这些创新举措为贵阳市轨道交通建设积累了宝贵经验。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谢孟航)
■本版图片由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石照昌 徐其飞 摄
(《融合发展再加速 “幸福半径”再拓展》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