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跑出高质量发展“上扬曲线”

——贵阳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综合排名创历史新高背后的“成长密码”

来源:贵阳日报     2024年12月31日        版次:A08    作者:

俯瞰贵阳高新区。

贵阳国家高新区2024年科技创新暨成果交流春季系列活动之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交流研讨会现场。

贵阳国际人才城。

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布2024年178家国家高新区评价结果,贵阳高新区入选2024年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前50名名单,排名第36,再次刷新历史最好成绩。

从2012年的第62位上升至2024年的第36位,贵阳高新区以每年一个新的突破,一步一个脚印跑出了高质量发展的“上扬曲线”。

排名榜上的数字之变,是贵阳高新区奔腾不息的鲜活注脚。如何在园区发展的“大舞台”上争先进位、稳居前列,贵阳高新区给出了“产业、科技、人才”3个关键词。

以产业集群提升发展“含金量”

“产业”是贵阳高新区的“定盘星”“压舱石”,更是园区强大竞争力的动力源。

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提升园区的产业集群协同性,首先要看龙头企业的引领功能。

随着越来越多企业在贵阳高新区出发,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迅速成长为行业龙头,并逐步带动上下游企业汇聚,贵阳高新区依托这些链主企业,打造了航空发动机、微特电机、电子元器件“三大生态圈”,并以“三圈”建设为抓手,聚焦生产、创新、保障“三端”,发挥产业链中的龙头企业作用,构建以“两主一特”产业为核心的地域产业多维网络体系和产业布局,为全区高质量发展闯出“新”路。

如今,贵州航宇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成为全省首家科创板上市企业,全面融入全球商用航空发动机制造产业链,成为国内航空锻造领域骨干企业;贵阳长之琳发动机零部件制造有限公司从最初的3000多万元产值增长到2023年的1.2亿元,员工从210余人增加到现在的400余人……一家家“圈”内企业实现快速发展。

作为贵阳高新区的另一张名片,大数据是贵阳高新区持续深挖的另一个重要产业。贵阳高新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数字技术与各行业加速融合,“融”经济发展,“融”产业创新,“融”绿色生态,“融”生活服务……大数据让贵阳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广。

贵州雅光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通过智能化升级改造一条生产线,工人数量降至原来的三分之一,优品率从62%提升到95%,产量提升了58%;贵阳朗玛信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探索出以实体医院为依托的“互联网+医疗”健康服务模式,成功打造出朗玛医疗健康生态圈,把优质医疗资源送到群众“家门口”;贵州航天云网科技有限公司建设的贵州工业云,累计带动近3000家企业上云用云,帮助企业实现智能化改造。

贵阳高新区以大数据的“融”与“用”搅动一池春水,通过多种渠道培育打造了一批大数据应用场景,发挥数字“新引擎”作用。

在无人机研发、制造、应用等方面取得一定积累后,贵阳高新区持续发挥先锋作用,再次抢滩低空经济“蓝海”,加快布局新的产业赛道。通过探索运用“产业+基金+场景”方式,支持企业将研发项目在贵阳高新区产业化落地,鼓励专业运营商参与楼顶停机坪、低空领域试飞基地等建设,构建“小而美”的低空基础设施体系,努力打造全省发展低空经济的“试验田”。

目前,贵阳高新区已汇聚贵州通用航空有限责任公司、贵州斯凯威科技有限公司、贵州帝一无人化装备科技有限公司等多家代表性企业,涵盖航拍无人机、民用观光机、工业无人机等领域。

从无人驾驶汽车、新能源汽车,到人工智能、元宇宙,再到低空经济……贵阳高新区正在一条条产业新赛道上,飞奔向未来。

以科技创新积蓄发展“青春力”

全国排名创历史新高的喜人成绩,不仅展现了贵阳高新区产业发展的强劲势头,也反映了贵阳高新区以科技创新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持续努力。

全省科技大会暨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对121个科技项目进行授奖,贵阳高新区16个项目入选;贵州翰凯斯智能技术有限公司的机器人工厂在日本神奈川茅崎市正式投产;贵州交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振华电子集团有限公司、中国电建集团贵阳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贵州振华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等7家企业,跻身贵州百强企业……2024年,贵阳高新区频传好消息。

创新是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全省首个国家级高新区,自贵阳高新区建区以来,不断强化科技创新引领,先后获批国家级大数据产业技术创新试验区、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等30余个国家级试点示范;聚集高新技术企业353家,培育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12户;聚集各类研发机构及平台281家,其中国家级32家……

在创新之力的驱动下,航宇科技、振华新材料等高科技企业在这里茁壮成长,各种“黑科技”、新技术、高精尖产品、新场景、新应用在这里应运而生。如今,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科技浪潮涌动,吸引无数科学家和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者的目光。

30多年栉风沐雨,“科技”与“创新”两大关键词,早已深深刻在了贵阳高新区的基因里。作为省、市创新活力最充沛、创新氛围最浓厚、创新能力最强劲的区域之一,贵阳高新区以贵州科学城为载体,先后举办2023年科技创新暨成果交流周活动、2024年科技创新暨成果交流春季、夏季、秋季系列活动,推动企业在技术创新、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展开合作,取得了丰硕成果。

无论是春季活动中的“低空经济创新发展交流研讨会”,还是在夏季活动举办的“首届‘白鹭创谷’创新创业大赛”,或是秋季活动开展的多场科技项目路演、推介……每一场精彩的科技创新活动,都凝聚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共识,汇聚起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奋进力量。

扩容升级的贵州科学城,以新姿态、新优势进一步为企业点燃发展“引擎”,不断激活高质量发展新动能。今年以来,贵阳高新区已成功促成中南研究院、江苏中有信、美活科技等企业相继签约入驻贵州科学城,并吸引贵州旺德福健康产业有限责任公司、贵阳航冠科技有限责任公司、贵耕科技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扎根。同时,作为吸引省内外科技人才、科技成果来黔转化而建设的科技创新公共平台,贵州科学城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增企业29家,总在孵企业98家,新入园并通过专家论证项目36个,园区产业整体呈现欣欣向荣之势。

土壤肥沃,树木才能茂盛生长。一家家创新企业的入驻,就意味着一颗颗创新的“种子”将在这片土地落地生根,在来年春天发芽开花,最终结出“产业之果”。贵阳高新区将坚持创新引领发展,树牢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的理念,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让贵阳高新区的“创新之树”枝繁叶茂、蔚然成林。

以人才建设激活发展“源头水”

全国排名持续攀升,贵阳高新区做对了什么?答案离不开“近悦远来”的人才生态。

创新之道,唯在得人。贵阳高新区牢牢抓住人才这个“关键变量”,使人才成为科技创新的基石、区域发展的引擎,2024年全区新增各类人才4207名,其中高层次人才495名。

今年以来,贵阳高新区紧盯“两主一特一软”“三大生态圈”人才需求,瞄准“金三银四、金九银十”求职旺季,动态发布优质岗位7380个,率先在成都设立驻外招才引智工作站,联动重点企业开展暑期学子开放周、举办博士(后)菁英人才供需见面会等引才活动,以“异地孵化”“驻地招才”“柔性合作”“活动对接”等措施,直接对接海外优质项目和顶尖人才。同时,通过高校毕业生留筑行动、重点产业人才招引计划等,构建全方位、多层次人才引进网络,实行组团引、招商引、机构引,形成共同招才引才的良好格局。

实现人才与城市的“双向奔赴”。贵阳高新区积极发挥清华大学、上海交大研究生实践基地优势,依托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力量,定期开展职业技能提升、职称晋级等专题培训,推动黎阳生态圈与南昌航空大学开展技术交流,拉动长之琳、航飞精密等生态圈企业与校企合作,以“院校+企业”双导师培育,实现人才培养在产业一线、研发前线。

通过贵阳高新区牵线搭桥,辖区4家企业与贵州航空职业技术学院、贵州装备制造职业学院等3家院校达成合作意向。全区新培养市级以上专家8名、大数据研究生45名,培训各类人才1.3万余人次。

高层次产业人才是推动区域发展的关键,为此,贵阳高新区制定印发《关于依托人才池组建重点专家人才库的工作方案》,研究制定《贵阳国家高新区区管专家选拔管理办法(试行)》等,鼓励专家为政企提供决策咨询、技术攻关、项目合作等服务,充分发挥人才“智库”作用。目前,全区已征集入库首批首席专家、发展顾问、假日工程师35名,为政企发展提供智囊咨询和智力服务。引导重点企业、重大项目积极建设技术中心、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全年推动完成重大科技成果转化27项,新建国家级人才创新创业平台5个,新增授权专利1356件。

用心用情解决好人才的“后顾之忧”,也是发展壮大人才队伍的“必答题”。

贵阳高新区坚持“无事不打扰、有事必办好”,全区开展人才、职工需求大摸底,300余名人才专员常态化入厂入企讲政策、送服务,协调500余名人才子女入学和暑期托管,组织40家企业400余名人才申报薪酬补贴、安家费、人才生活津贴等人才新政775万元,指导推荐航飞精密申报互动招引“123”项目奖补2000余万元。

政策宣讲、职工运动会、青年交友联谊、暑期托管、职工技能竞赛等各类活动接连举行,建成职工(人才)共享健身俱乐部,打造白鹭湖公园、荷塘月色音乐中心等文化设施,建设科技人才小镇和太阳湖人才小镇,建成甲秀小学高新分校,签约贵阳一中贵州科学城中学……贵阳高新区满怀热诚,想人才所想、解人才所忧。

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接下来,贵阳高新区将深入推进“人才兴市”战略部署,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全生命周期服务,完善引才聚才工作体系,着力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大人才”工作格局,不断夯实人才基石,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杨婷 陈佳艺 李雯文/文

贵阳高新区融媒体中心/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