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小田并大田”解锁乡村振兴密码

——花溪区开展联系协作助推罗甸县沫阳镇产业振兴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1月04日        版次:A03    作者:

前几天,罗甸县沫阳镇的蔬菜基地喜获丰收,平均每亩采摘辣椒1500公斤,每公斤能卖上5元钱,这样的收成让当地产业发展底气更足。“这多亏了花溪区的产业帮扶,不但带动当地产业发展,我们公司也有赚头。”贵州昱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敏说,公司准备过段时间种上新一季的早春蔬菜,抢抓季节和市场优势,助推产业振兴。

“大田并小田”平整土地,引进专业公司种植辣椒,开设销售专区打开销路……自2019年花溪区和罗甸县沫阳镇联系协作以来,花溪区把产业合作作为联系协作的重中之重,持续抓产业、强龙头、延链条,解锁强村富民“振兴密码”,高质量打造产业协作、产销协作新路径。

地块高低不平、单幅田块面积较小、水网交错分割……过去,零散杂乱的田土布局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沫阳镇的产业发展。这些散乱的土地大多由当地散户种植各种粮食、蔬菜等作物,土地效益发挥十分有限。

聚焦短板,2023年,花溪区协助沫阳镇开展蔬菜基地提升建设工作,通过发动群众进行土地平整、“小田并大田”等方式,将原来零散分布的50亩田地改造成沫阳镇蔬菜示范性核心基地。

“为达到联系协作示范作用,优化农业产业结构,花溪区农业农村局与沫阳镇政府一起开展‘小田并大田’项目,配套完善沟渠、机耕道、滴灌管网等生产设施,共投资57.01万元,打造了一个标准化蔬菜基地,通过项目实施提高土地利用率,推动产业发展。”花溪区农业农村局蔬菜技术专家胥瑞说。

这样的改变,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更大的价值。沫阳镇沫阳村合作社负责人李小甸介绍:“在这片基地,我们主要种植早熟玉米等蔬菜,采取‘早熟玉米+错季辣椒’等种植模式,一亩地一年能采摘1000公斤鲜食玉米和3000公斤鲜椒,市场价格好的话,一亩地纯收入就能达到两万元以上。”

基地的发展也让更多群众实现就近就业。“能在家门口干活领到工资,我们打心眼里感到满足。”52岁的沫阳村村民罗珍会说。

去年7月,为推进协作帮扶升级,花溪区引入贵州昱丰科技有限公司到沫阳镇蔬菜基地开展辣椒种植,通过专业公司带动,解决了缺乏市场主体的问题,持续促进产业发展壮大。目前,该基地已种植错季辣椒50亩。

贵州昱丰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赵敏刚介绍:“沫阳村气候适宜、水资源丰富,非常适宜辣椒种植。去年9月中旬移栽的辣椒全部采用机械打孔定植进行种植,得益于当地气候适宜,移栽后60天可以上市,缓解冬春辣椒季节性缺口问题。”

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农产品销路事关产业升级转型,影响农村的发展后劲。“种得出、卖不掉”是农业发展的大忌。

近年来,为解决沫阳农特产品的销售问题,花溪区在一些生鲜超市和农贸市场设置沫阳镇特色农产品销售专区,在石板地利物流园设置罗甸县农特产品销售专区,帮助打开销路、拓宽市场。

石板地利物流园相关负责人介绍,为全力配合花溪区抓好联系协作沫阳镇工作,物流园内设置约2000平方米专区,档口数量不限,且全部执行租金减半政策,最大力度支持发展。据初步统计,去年以来,截至12月10日,石板地利物流园内罗甸县农产品累计到货量5016.538吨,其中,蔬菜3937.24吨,果品1078.75吨,销售沫阳镇农特产品432.5吨。

随着产业协作和产销协作的加强,沫阳镇的产品不断供给到贵阳及周边市场,丰富了市场产品,也为当地的产业发展拓展了新空间。

“这两年,青壮年劳动力外出务工越来越少,辣椒基地产业发展的带动作用越来越明显。” 沫阳镇沫阳村村干部介绍,“小田”变“大田”后,基地由经营主体统一经营管理,村民不仅享有土地流转租金,还可就近务工,实现富民增收。据初步统计,当地农户可获得每年每亩1000元的土地流转费收入,基地平均每天用工20人左右,一年至少用工240天,年累计带动当地增收53万元以上。

花溪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花溪区将继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用好沫阳镇气候等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协同发展好当地优势产业,在产销协作、品牌共建等方面持续发力,真正将联系协作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除此之外,花溪区还深入开展党建协作、教育协作、就业协作和文旅协作,通过干部互派、品牌共建、资源共享、市场共拓等方式,加快乡村振兴、推动当地农文旅产业融合发展,为当地乡村振兴、经济发展注入新鲜活力。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