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别有一番幽思在心头

——读《生命重生之地——行走三叠纪·大贵州滩》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1月05日        版次:A04    作者:

顾久

多年前我在香港大学进修,由石齐平先生授课,提及“核心竞争力”。课后,我自我介绍并请教:“我来自贵州。您认为贵州的核心竞争力主要在哪些方面?”石先生伸出两个指头:“风景和风情。我走了世界很多地方,贵州的风景与风情是独一无二的。”眼前的《生命重生之地——行走三叠纪·大贵州滩》,以图文记录的,除了三叠纪和大贵州滩的地质历史,就是贵州的自然风景与人文风情。

贵州风景,言者已多。作者王大卫、朱莉另辟蹊径,选择以三叠纪为时间轴,“大贵州滩”为空间轴,以图文形式,做了生动深入的探寻与记录。百度百科说,“三叠纪是公元前2.5亿年至公元前2亿年的一个地质时代,位于二叠纪和侏罗纪之间……三叠纪的开始和结束,各以一次生物大灭绝事件为标志”。“大贵州滩”则是位于贵州罗甸——惠水——平塘区域的碳酸盐岩台地以极其罕见的古地层分布和古生物化石闻名于世。此处瀑布与暗河,峡谷与石林,溶洞与天坑,以及天生桥等地质景观,伴以远古的蚌、虫、鱼、龙等化石,使黔山秀水与地质奇观相互映衬,呈现出沧海桑田的神秘与浩然。

贵州风情,言者也多。大卫与朱莉,围绕“大贵州滩”的黔南、黔中、黔西南等地区,聚焦于地区历史文化及其民风民俗、衣食住行、岁时年节以及少数民族小群体的蜡染、傩戏、悬棺、洞葬、节日、歌舞等,宛如毋须舟舆、甲兵、文字的辽远世相;汉族大群体的地戏、寺院、花灯、文昌阁、财神庙、火神庙,以及杰出民间士人等,绚丽丰采中,彰显出大中华传统文化的整饬、深远与恢宏。

从本书后记看,王大卫与朱莉从2005年到2020年,为《生命重生之地——行走三叠纪·大贵州滩》付出了整整15年的时光与心血。“2020-15=2005”,像是一道简单的算术题,对作者来说,解这道题却历经了相当的苦难与艰辛、追求与超越——2005年,大卫的股骨头已属Ⅲ期坏死。从2001年开始,大卫受约瑟夫·洛克行走云南三江流域28年卓绝行为感召,先忍着Ⅱ期股骨头坏死的病痛追随其踵,写成《天地无极》;2005年,又拄着拐杖走遍蒙山区探觅柏格理遗迹,完成《寻找那些灵魂》。为了这本《生命重生之地——行走三叠纪·大贵州滩》,他再次拄着拐杖,艰难地跋涉着、思考着、记录着。不过,这次有妻子朱莉相伴相助,且行且记录,高山大河、长天大地留下了他们坚韧的身影……

当然,不只是两作者踽踽而行。与他们同行的,还有国际知名地质专家魏家庸教授,以及贵州摄影界的朋友。贵州省作家协会以及贵州省文化旅游部门和贵州各地区党委、政府,也给予了倾力支持。于是,才有了这本图文并茂、文图俱佳的图书。

《生命重生之地——行走三叠纪·大贵州滩》有行走文学、纪实文学的特征,也有科普形态,综合丰沛,涵盖深广,是一种特别的创新文体。

认真研读这本图书,似乎还有更深的意涵蕴含其里。就贵州自然风景而言,其有全球最远古的化石遗存——比如贵州关岭化石群。这些珍稀化石,“为前寒武纪动物知识暗区点燃了一盏明灯……这一块神秘的土地将会成为从分子、细胞、个体发育和形态学不同角度,探索海生动物起源和早期演化的独一无二的窗口”(陈均远:《寒武纪大爆发和对进化论的新认识》)。

当下,科技突进、欲望爆炸、国家隔阂、贫富不均,气候异变、海洋酸化、臭氧稀薄、塑料污染之际,有专家因此“杞人忧‘人’”(詹克明:《人类物种老化危机》)。就贵州人文风情而言,曾有外国游客行游贵州,见当地居民虔诚地敬畏自然、克欲奉天、珍悯资源的民风民俗,由衷地嘉许贵州是“人类疲惫心灵的最后家园”。

在二叠纪百分之九十以上物种大灭绝和三叠纪生命大复苏的见证之地,驻足“三叠纪·大贵州滩”,反思人类人为酿造的日益加剧的“第六次生物大灭绝”,面对这片神奇、沧桑、广袤的土地,或许别有一番幽思在心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