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白云城区一角。

▲睦米早教托育中心老师带领小朋友开展户外活动。

▲上水村优美的人居环境。
完成517户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新增建成4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项目、完成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120人、建成4个壹刻宝文化驿站项目、提升改造307户农村户厕……翻开白云区2024年的“民生清单”,一串串数字、一件件实事,记录着白云区市民群众满满的幸福感。就业、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供给持续完善,“一圈两场三改”成效明显、农村“五治”高效推进,白云区紧盯群众所期所盼,坚定不移抓保障、办实事,持续补齐民生短板、破解民生难题,民生保障更加有力,民生事业大踏步迈进。
倾听群众呼声 “急难愁盼”有力有效解决
走进白云区大山洞2生活圈的新建小区恒大未来城小区,刚建成投用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已成为小区居民时常光顾的好去处。书画区、阅读区、文体活动室、棋牌活动区、影音区,还有电子阅览室和相关听书设备……不到200平方米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里,布局紧凑、功能齐全。这是白云区持续收集居民群众需求打造的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项目,不仅提供公共文化服务场所,还是社区和居民群众沟通交流的平台。
“这里建好以后,我经常来下棋、打牌,还能学书法、国画,也认识了不少新朋友。”年逾六旬的退休教师姚占学说。
在泉湖街道生活圈的老旧小区新星小区,居民韦兰娟也对小区的变化很满意。“破损、缺失的路面全部更新、补齐,老旧电线规范了、下水管道不堵了、道闸安起了,减少了安全隐患,住起来更安心、更舒心。”韦兰娟说。
2024年,白云区把“一圈两场三改”作为“工矿白云”向“品质白云”转型升级的补短板工程,围绕“谋、投、建、管、用”,深入推进“一圈两场三改”民生工程项目建设,持续丰富要素供给,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质、方便群众生活,切实提升城市综合承载力。
2024年,白云区共实施“一圈两场三改”项目48个。其中,生活圈方面,全年谋划实施生活圈项目38个,已完工38个,完工率100%;“两场”方面,建设停车位2350个,已完成停车位3059个,完成率130%,农超市场提升改造项目1个,完成率100%;“三改”方面,全年改造老旧小区项目6个、517户,已完成改造,完成率100%,全年改造城中村项目3个2024户,已完成签约2024户,完成率100%,3个安置房已全部开工建设,全年建设地下管网33.42公里,已完成管网40.12公里,完成率120%。
针对已建好的“一圈两场三改”项目,该区着力抓好运营维护,聚焦使用人数、使用次数、投诉件数等进行剖析、重点跟办、跟踪闭环,优化项目设施功能布局。同时,白云区还聚焦品牌塑造,紧盯“一老一幼”,巩固提升“幼有善育”、“老有善养”15分钟服务圈品牌,促进全区38个托育机构、27个街道(社区)养老服务中心(站)正常向好运营。
在“幼有善育”15分钟服务圈建设中,白云区睦米早教托育中心通过“平台公司+专业服务队伍”的方式,为婴幼儿提供“医、养、教、保”四位一体的照料服务,共提供108个托位,入托人数长期保持在80人以上;大山洞街道打造集便民服务大厅、社区儿童之家、芳芳聊天室、养老服务站等为一体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实行“五联共治”(即组织联建、党团员联管、活动联合、发展联促、资源联享),组建社会组织、爱心志愿者等队伍13支,整合资源力量优化便民服务。
今年,白云区将持续加强对“一圈两场三改”工作的统筹调度,围绕“教业文卫体、老幼食住行”要素,加强对新建小区、老旧小区等生活圈服务要素配备完善,抓好生活圈功能设施建设,不断顺应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满足群众对品质幸福生活的向往。
办好民生实事 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提升
眼下虽然已是隆冬时节,但在贵阳市白云区曹关湿地公园里,依然有不少群众在进行户外锻炼。公园中心活动广场上一处白色风帆造型区域,是2024年6月底建成投用的白云区民生实事项目——曹关湿地公园室外智能健身驿站。
曹关湿地公园周边有恒大城、北尚华城等多个住宅小区,覆盖一万多户两万余居民。虽然每个小区里均设置了活动场地,且安装有基础健身路径设施,但居民群众对公共文体设施的需求还是较大。对此,白云区将曹关湿地公园新增智能健身驿站项目作为2024年大山洞2生活圈新增项目,以及市级、区级“十件实事”项目实施建设,解决了群众健身需求。
曹关湿地公园新增智能健身驿站项目,只是白云区大力推进民生实事办理持续提升公共服务水平的一个缩影。2024年,白云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围绕市、区两级“十件实事”10个大类33个项目,细化措施、持续发力,扎实办好各项民生实事,不断加大公共服务供给——
教育方面,完成新增学位3450个;就业方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着力稳岗扩岗,完成新增城镇就业人数11120人,完成目标任务10200人的109%;活动场所方面,建成云城2生活圈、云城3生活圈、大山洞2生活圈、高新1生活圈等4个壹刻宝文化驿站项目,建成麦沙大道与白云北路交叉路口、中海印龙泉等5个口袋公园,新增5万平方米城市绿地,还在高新沙文园区、云城街道等建成了4个社区党群服务中心项目。
医疗卫生方面,实施2540例贵阳市民生基因检测项目,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和妇女儿童健康水平,在白云区重要场所新建了5个智慧卫生急救站(AED);还新增建成了4个全民健身场地设施,包括曹关湿地公园智能健身驿站、龚家寨街道刘庄街室外多功能运动场、白沙关卫生服务中心全民健身路径、铝兴社区和谐大院全民健身路径,并延长1个公共体育馆向社会免费或低收费开放时间。
补齐基础设施短板方面,完成20处无障碍设施整治项目、完成5条路段路灯提升改造工程项目、完成5条路段“眨眼石”治理项目,完成3个城市内涝积水点治理项目,完成都拉乡小河村村寨太阳能路灯安装项目,提升改造307户农村户厕;公共配套方面,新增3059个公共停车位,改造白云铁桥1处交通堵点,完成新增10个微型消防站,新建4个生鲜超市……
一件件民生实事的完成、一项项“民生清单”的兑现,推动着全区人民群众幸福指数不断攀升。白云区紧盯群众所期所盼,用心用情用力办好惠民生、暖民心的实事好事,让人民群众的获得感更加充足、幸福感更有成色、安全感更有保障。
推进农村“五治” 乡村人居环境持续改善
走进白云区都拉布依族乡上水村,干净整洁的沥青路向远处延伸,青瓦白墙充满布依风情的农舍民居散落两边,潺潺溪水与县道并行,沿线还有木制栈道、荷塘……一幅美丽生动的乡村画卷跃然眼前。
近年来,上水村以农村“五治”工作等为契机,从基础设施建设、人居环境改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方面,大力提升农村人居环境——
建成10处人工生态湿地,4个村民组自来水饮水工程实现全覆盖;建有垃圾分类分拣间1座,投入使用垃圾斗47个、公厕3座;完成改厕182户;打造了观景徒步栈道、村民文化活动广场、停车场等配套基础设施。作为布依族村寨,上水村还依托春节、端午节等开展各类文化活动,培育崇德向善文明乡风,文明风气愈加浓厚。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是乡村振兴的关键一环。2024年,白云区坚持把农村“五治”工作作为民心工程、干部作风工程、乡村振兴补短板工程,扎实推进“治房”“治水”“治垃圾”“治厕”“治风”等工作,农村“五治”工作任务已全面完成——
“治房”方面,聚焦“清、建、管、用”“四个关键”,完成“空心房”拆除10栋、完成率100%;完成旅居农房建设17栋、完成率142%;完成宜居农房改造350户、完成率100%;完成农村建筑工匠培训51人,完成率102%。
“治水”方面,聚焦饮水、生活污水、黑臭水体“三水同治”,持续巩固城乡供水一体化成果,完成都拉乡都溪村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小湾河污水处理厂提质增效项目,年度任务完成率100%,全区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管控率达85.17%。
“治垃圾”方面,聚焦“分、投、收、运、处”“五个环节”,系统性推进农村治垃圾,完成示范村寨垃圾收集收运点建设10个、更新勾臂式垃圾斗15个、建设分类收集收运亭10个,建设秸秆收储示范网点1个,农村垃圾收运覆盖率达100%。
“治厕”方面,紧盯“治水治厕同治、室内厕室外厕同治、公厕私厕同治”“三厕同治”,严把改厕技术、验收、管护三个关口,落实全过程监管五步骤,改厕任务完成308户,完成率100.3%;完成问题厕所整改50户,完成率100%。
“治风”方面,紧盯“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其他不办”,用“讲+演+问”嵌入式宣讲新方式,把“大政策”转化为“小故事”,用“大白话”讲清“大道理”,处结劝导滥办酒席线索62起,全区农村滥办酒席、大操大办、铺张浪费等陈规陋习得到根本性转变。
如今,白云区正加大力度,以党建引领持续推动农村“五治”、旅居带建设、“四在农家·和美乡村”建设等同频共振、同步发力,探索乡村建设及乡村治理新路径,充分激发基层主动参与农村“五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着力打造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描绘乡村振兴美丽新画卷。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梁婧 文/图
(《厚植为民情怀 增进百姓福祉》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