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花溪主城区一角。

▲明珠幼儿园托育班小朋友在玩玩具。

▲改造后的花溪十字街成为热门打卡点。 (资料图片)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民生,乃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一直以来,花溪区坚定不移保民生,将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民生为先、民生为重、民生为本,书写了可感可及的幸福答卷。
2024年,花溪区以民生实事为载体,聚焦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提升就业服务能力、加强文体设施建设、推进医疗设施建设、优化养老托幼服务、强化农村环境治理、实施城镇安居工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困难群体保障及服务水平、保障公共安全等方面,积极回应多层次民生需求,不断加强优质公共服务供给,共办成民生实事10大类40个项目,更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真正把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实事办到群众心坎上,让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倾听群众呼声 解决“急难愁盼”
“一打开家里的水龙头,干净的自来水就哗啦啦流出来。”说起如今的生活,村民蒙发国的脸上笑容灿烂。蒙发国住在花溪区青岩镇二关村,前几年,村里原来的供水管网出现问题,管道损坏率高,老化漏损严重,给二关村数百位村民的生活带来极大不便。听到群众呼声后,花溪区经过现场勘查,将其列入2024年为民办“十件实事”项目,经过提升改造,当地群众供水问题得到根本解决。
为推进农村环境治理,花溪区大力推进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数据显示,2024年,花溪区农村供水巩固提升工程已全面通水,涉及黔陶乡半坡村、久安乡巩固村及拐耳村、高坡乡石门村、溪北街道葛家寨、青岩镇二关村,惠及群众约3200人。
而在花溪区十字街,另一场变革也在悄然上演。“来花溪区十字街玩,再也不用为停车发愁了。”同时,十字街周边群众也发现乱停车的现象越来越少,街道更加干净整洁。这些变化,皆源于花溪区持续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民生实效。
花溪区十字街的全新亮相,不仅对当地和全市城市文化生态有推动作用,也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区域经济发展。“目前,十字街周边已经完成两个停车场的建设,其中,智慧停车场有376个停车位,葫芦坡停车场有250个停车位,可基本满足群众和游客的停车需求。而且,还有新的停车场正在修建中,以后,这里停车会越来越方便。”花溪区交通局规划建设科负责人欧阳颂介绍说。
停车“增位”,幸福“加码”。在花溪区,越来越多的停车场正在陆续建成并投入使用。据初步统计,2024年,花溪区已完成停车场建设6个,包括溪北路停车场、大唐优活公园停车场、十字街葫芦坡停车场(026地块)、十里河滩环球超充停车场、美的国宾府C1-C18停车场、美的国宾府商业街停车场,共计新增公共停车位2069个。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民有所需,我有所为。为办好民生实事,花溪区坚持问题导向,聚焦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找准民生实事的发力点和突破口,紧扣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实施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民生工程,办好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民生实事,不断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
呵护“一老一小” 守护朝夕美好
自从齐心社区养老服务站投用后,家住花溪区清溪街道齐心社区三五三七厂家属区的田光元就成了这里的常客。“离家近、服务好,来的都是周边老邻居、好伙计,有话聊、有地待,挺好的。”提到社区养老服务站,田光元竖起了大拇指。
齐心社区辖区居住人口近6000人,其中,60岁以上老年人占比约为四成。2024年11月12日,作为民生实事的内容之一,齐心社区养老服务站建成投用,这里成为辖区老年人最喜爱的场所。文化娱乐、休闲唠嗑、按摩理疗……养老服务站每天要服务近百人次。
社区虽小,却连着千家万户。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优质普惠的公共服务,是“关键小事”,也是“民生大事”。
“未来,养老服务站还将开发更多的服务项目,真正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齐心社区党支部书记邓承喻说。
家家都有小,人人都会老。“一老一小”,牵动万千家庭,关乎民生福祉,需要家庭和社会共同守护。
2024年,明珠幼儿园为3岁以下幼儿开设托育班,这是花溪区探索“幼育共享”的创新成果。
2024年,花溪区新增托育机构两家,明珠幼儿园正是其中一家。该园还与花溪区妇幼保健院合作开展“医育共享”。在合作过程中,花溪区妇幼保健院对托育机构的老师进行专业化培训,帮助他们掌握儿童保健知识和技能。同时,对托育儿童进行定期体质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配合托育机构进行个体化指导和调整,并结合托育机构的教学计划,定期组织家长课堂,通过普及家庭养育常识,让家长积极参与到孩子的成长中。
据了解,聚焦托育服务,花溪区从幼儿园资源着手挖掘托育潜力,通过“幼育共享”,卫健、教育两部门共同制定《花溪区幼育共享工作机制(试行)》,明确幼儿园托班开设条件和监管责任,鼓励、引导有条件的普惠民办幼儿园以新建、改扩建、托管、合作等方式开设托班或托幼“园中园”,向社会提供更多普惠性托位,推动托幼一体化发展。
“一老一小”,既是民生实事的重要内容,更是改革试点的重要方向。实践中,花溪区聚焦“一老一小”,以改革增动力,创新构建“15分钟生活圈”普惠式养老、托育服务保障体系改革试点,围绕“老有所养、幼有所育”,积极探索养老、托育服务保障机制,扩大“一老一小”服务供给,为群众提供普惠式养老、托育服务,高质量满足群众养老、托育需求。
补齐民生短板 筑牢幸福之基
为民办实事,旨在为民、重在办事、成于务实。翻阅花溪区的“民生成绩单”,一个个任务目标变成了一项项见得到、摸得着的民生福祉,这些暖心变化,记录着百姓不断提升的获得感和持续上涨的幸福指数。
2024年,花溪区持续增加优质教育资源供给,新建、改(扩)建中小学、幼儿园4所,新增学位4920个,启动花溪一中项目建设,完成3所幼儿园市级示范创建,开通校车线路11条,持续推进教育扩容提质。
在这里,贵高速26°小学首年招生,60名小学生实现就近入学。这所新学校功能室齐全,设施设备完善,由贵阳市花溪区第二小学领办,正努力培育自律、自信、自豪的“接班人”。花溪区第二小学副校长杨志莲是该校区的负责人,她介绍,2024年9月份,学校正式投用,学校核定班数为24个,现有一年级2个班,预计2025年学生人数将会翻倍,会让更多孩子就近享受优质教育资源。
2024年,花溪区不断推进农村环境治理,建成1个农村供水工程,巩固提升农村供水人口0.32万人,完成涟江河、马林河治理工程,改善提升村寨垃圾收集收运点10个,建设高标准农田1万亩,创建健康菜园项目1个,完成机耕道建设3公里,完成高坡乡街上村红色村庄宜居农房改造203户,为乡村全面振兴夯实地基。
在这里,涟江河完成治理工程,既拧紧了“安全阀”,又建起了“生态堤”。过去,涟江河两岸皆是土堤,因有其他支流汇入、河道淤积等问题,曾被洪水淹没。为此,涟江河治理工程通过河道清淤、建设“生态堤”等措施,致力于提升河道防洪能力。“整个项目共治理河道约20公里,其中生态堤覆盖绝大部分河道,生态堤既能提升防洪能力,还能保护生物多样性。目前,涟江河防洪能力已经提升至5年一遇以上标准。”项目负责人李德刚介绍,此外,河道沿途都预留了一米宽的步道,步道一方面可以用于沿河巡查防洪,另一方面也为未来的乡村旅游预留了发展空间。
2024年,花溪区纵深推进文体设施建设,建成1个壹刻宝文化驿站,建设全民健身场地设施19个,建设环城健身步道43公里,进一步丰富群众文体生活。
在这里,“凤鸣生活圈”配套体育项目智能健身驿站投入使用,成为周边群众健身运动的首选场地。智能健身驿站占地面积约200平方米,站内规划有体测中心、训练中心等区域,配备高拉推举双功能训练器、腿部屈伸双功能训练器、深蹲提踵双功能训练器等器材,还提供训练动作规范和操作步骤。“目前,前来锻炼的居民主要集中在晚饭后和周末时段。”花溪区溪北街道养牛社区工作人员杨娇娇说,为满足居民不同的健身需求,接下来,还将在小区增设多功能球场,并举办智能骑行大赛等活动,进一步激发大家的运动热情。
民生无小事,事事关民心。一份份民生实事清单,承载着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站在新的起点上,花溪区将以更加坚定的信心和决心,继续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项长期任务,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让群众幸福生活的底气更足、质量更高。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春明 文/图
(《办好民生实事 提升幸福指数》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