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城垣步道南明段的文化背景墙。
一道贯古今,老城展新颜。近日,城垣步道南明段焕新亮相,沿着步道上的寻迹线一路漫步,老贵阳“九门四阁”等历史文化和城市街景相得益彰,交织着文化味、烟火气、现代感的老城区魅力扑面而来。
城垣步道是贵阳市“一河一道两片”的重要组成部分。2024年,南明区积极在贵州省“一群三带”城镇空间格局和贵阳市“一河一道两片”城市文脉体系中找定位、扛担当,聚焦“省会核心、筑城客厅”的总体定位,围绕“城市核心、老城灵魂、文化高地、精神家园”的打造要求,严格按照市委“六高”工作部署,以钉钉子精神抓好“一河一道两片”改革落实,一项项改革试点措施正有序推进、初显成效。
如何在城市更新中延续历史文脉、留住城市记忆、提升城市品质?南明区正在破题。
深挖文化 点上突破 有的放矢
城垣步道总长7908米,结合6826米的历史城墙实际位置以及城市地形、交通情况重连后形成。其中,南明段2795米,分为“老东门——大南门”“大南门——次南门”“次南门——大西门”三段建设。
在“老东门——大南门”段起点处,南明区深挖历史文化,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禹门叠浪”文化景观——
现代楼宇上绘制“鲤鱼跃龙门”大幅墙绘,呈现出“禹门三叠浪 平地一声雷”的历史典故;古色古香的文化背景墙上展示出贵阳城厢街市全图(1937年)、“九门四阁”介绍、文昌南路简介、禹门介绍等;在电箱美化中融入“学子赶考”文化,增强市政立面的叙事性;人行道上利用铜雕、文字、老石板等构筑城垣步道寻迹线,重现贵阳老城墙记忆……
据了解,清朝每逢三年一度的乡试大比之期,读书人为附会“鲤鱼跃龙门”的祥瑞寓意,就算多绕路程也要从东门而入,拜完文昌阁供奉的文昌帝君,转身出阁门,冲三次浪,才来到大十字狮子桥头的贡院,故有“文昌阁下三叠浪,狮子桥上跃龙门”一说。因此典故,1938年老贵阳在修建文昌路一段时,将原老东门文昌阁侧城墙新辟一门称为“禹门”。
“禹门叠浪”正是南明区紧盯重要节点、深入挖掘点位历史文化的生动体现。
为深入保护、挖掘、利用南明区历史文化资源,南明区文旅局联合区委宣传部通过整合省文史研究馆、省社会科学院等专业机构资源,招引文化挖掘和保护利用领域专业企业,聘请专家组建南明区历史文化挖掘团队,采取“点式深挖法”进行合作研究,全面普查南明区的历史文化资源,并聚焦“一河一道两片”开展专项挖掘研究工作,在前期已有文史资料和档案的基础上,持续对历史文化资源进行查漏补缺,深入挖掘南明区的历史沿革、建筑特色、文化内涵。
目前,南明区已梳理出文物保护单位38处、重要历史名人22位、书院名校9处、地名遗产80余处、非物质文化遗产43项,深入挖掘了阳明文化、状元文化、护国运动文化、张之洞文化、书院文化等具有代表性的文化精神,为促进资源价值转化提供了重要支撑。
有了文化立根铸魂,南明区聚焦“一河一道两片”的规划建设更能找准目标定位——
“一河”项目以“学古贯今、玉带心街,以水润城、以文润心”作为形象定位,突出展现母亲河文化、张之洞文化、阳明文化、书院文化等,重现“一条贯城河、半部贵阳史”“一座市府桥、半部贵阳教育史”;“一道”项目以打造城垣步道为主线、“鱼骨状”交互排列的古街巷为支线,串联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集中展现古城墙文化的历史厚重感以及贵阳城市格局变迁;“两片”项目中涉及南明区的“一片”(甲秀楼片区),利用甲秀楼、翠微园等历史文化资源,融入城市漫游、时尚消费、产业总部等新经济业态,打造“贵州客厅”。
深耕改造 集成规划 建设惠民
除了“禹门叠浪”,南明区在城垣步道打造中坚持精改造、细雕琢,还有许多设计与巧思——
在文昌南路打造“城垣记忆”,在古城门原址通过垒砌干挂石材、铺装古石寻迹线及铜雕、沿街店面整治等方式,结合夜间光影设计,唤醒老贵阳人的城垣记忆;在万东桥节点打造“南明十二景”,利用桥下立柱呈现《鸿雪因缘图记》作者笔下的南明风光;在阳明路打造城垣公园,完善绿化和设施,让公园兼备历史文化展示和现代城市休闲功能……
通过多元化、精细化的改造方式让历史文化“亮”出来,南明区下足了功夫。
在项目规划时,南明区突出系统集成、特色差异,秉持“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理念,综合老旧小区改、背街小巷改、地下管网改“多改合一”,坚持“留、改、拆、建、运、管”相结合,对改造区域进行全空间、一体化设计,并按照融整体性、协调性、艺术性于一体的理念,对建筑风貌进行精雕细琢的优化设计。
在项目谋划时,南明区周密考量,围绕资金政策谋,积极向上争取国家、省、市专项资金和“四化”基金,采取多元化融资策略积极吸引社会资本投入,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围绕民生需求谋,着眼于城市建设普惠民生,将“一河一道两片”建设与“一圈两场三改”、城市“微更新”等民生项目紧密结合,在保持传统格局和风貌的基础上完善生活配套。
在项目建设中,南明区紧盯年度目标任务,坚持一体化统筹、系统化推进,实现任务、责任、措施“三落实”,确保高质量完成目标任务;严守质量关,紧抓源头管控,厘清项目建设难点,扣牢全过程监督,对重要分部分项工程及竣工验收实行全覆盖监督。
通过每个点的精细打造,南明区聚焦“一河一道两片”美了城市、赢了口碑——
“刚好来亨特逛街,没想到文昌南路变化这么大,我和朋友仔细看了贵阳历史文化的介绍,还拍照‘打卡’了。”“老旧小区经过改造后,环境焕然一新,绿化和设施都更完善了,生活越来越舒心。”“刚游完甲秀楼,沿着步道一路走过去,深深感受到贵阳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
深化赋能 运营前置 数字活化
漫步城垣步道南明段,沿路许多新打造的景观上都附有一个二维码,扫一扫即可跳转到“甲秀宝”小程序“一图游南明”界面,贯城河、城垣步道、甲秀楼片区的历史文化点位可在图上“一键直达”,图上还包含景点、美食、住宿、娱乐、购物、公厕、停车场等信息。同时,“甲秀宝”小程序的“城垣AR”功能,使用后对准城垣步道上的图片,甲秀楼、大南门、老东门、林城发展历史等立体图像、动态视频跃然眼前,沉浸式、交互式的文化体验让人耳目一新。
南明区还在一些节点设置了电子屏,播放贵阳市、南明区的历史文化视频,旨在通过一系列智能化、数字化的手段深化文旅商数融合发展,既提升市民游客的游玩体验,又串联起周边文旅资源,促进“游点带面”。
历史文化要持续焕发活力,打好“赋能牌”至关重要。
南明区注重运营赋能,以“文脉挖掘、运营前置”为切口,优化运营模式,采取规划前置、市场前置、团队前置、招商前置的方式,建立业态准入退出机制和业态正负面清单,保持合理业态配比,进一步丰富业态布局、推动项目增值,实现产业健康平衡发展,更好激发文化、消费、旅游活力。
其中,“一道”除了建设城垣步道外,南明区还统筹实施曹状元街片区老旧小区及特色街区改造,戴蕴珊别墅、王伯群旧居活化利用,刘统之先生祠片区改造提升等项目,在项目中规划商业物业1.7万平方米,辐射带动筑城广场、箭道街、河滨公园等滨河经济带核心区域价值提升。目前,曹状元街区17个老旧小区院落及护国路、南横街、曹状元街等特色街区改造提升已完成,街区商铺营业额较改造前平均增加了35%,街区门面租金提升了28%。
在“一河”“一片”建设中,南明区正找准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生活的融合点,不断打造新场景、新业态、新模式,着力推动改革成果既促进老城区文化保护传承,又让历史文化资源更好地服务城市发展,带动文旅产业提质增效,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此外,南明区还注重数字赋能,充分发挥区属大数据公司优势,联动相关数字内容企业,运用各种沉浸式、互动式数字技术,让更多历史文化“活”起来——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构建街区数字地图与导览,标注文化遗址、特色商铺等元素,实现精准定位导航;采用三维激光扫描技术,建立街区内文物建筑数字模型,关联建造年代、建筑风格、历史故事等内容;充分利用“九门四阁”南明区域历史资源,利用“声光电”数字化呈现,增强历史场景体验;利用虚拟现实(VR)、增强现实(AR)等技术,呈现文化沉浸式体验场景……
如今,南明区还在改革之路上不断探索,将按照“统筹兼顾、分步实施”的原则,突出以文润城、以旅兴业,分批启动实施贯城河、甲秀楼片区、刘统之先生祠片区等城市更新改造项目,聚焦“一河一道两片”这项民生工程、文化工程、市政工程抓紧抓实,逐步构建起城市更新改造、文脉保护利用、文旅商数融合共生的南明模式,全方位助力贵阳市打造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贵州省打造世界级旅游目的地。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冉婷林 文/图
(《赓续城市文脉 焕发城市魅力》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