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书写高质量发展绿色答卷

——市两会“代表·委员·局长通道”集中采访活动实录(八)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1月14日        版次:A06    作者:

刘娟

王吉勇

伍向东

1月13日,在市十五届人大五次会议、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代表·委员·局长通道”第四场集中采访活动上,市人大代表刘娟、市政协委员王吉勇、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伍向东走上通道,聚焦“生态文明”主题,分别从由“黑”变“绿”的久安实践,贵阳贵安坚持绿色发展的决心与成绩,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聚焦“一城一战一整改”、大力推进美丽贵阳贵安“六个生态”建设等方面进行发布并接受媒体集中采访。

主题 发布

市人大代表,花溪区久安乡久安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刘娟:

斩断“黑”历史 开启“绿”征程

久安乡的采煤历史可追溯至清朝道光年间,祖祖辈辈靠煤为生。那时,久安人的鞋是黑的、牙是黄的、心是悬着的,山上难觅比手腕粗的树,年轻人宁愿挖煤也不愿读书。虽然久安人深知“拿生态换钱、拿命换钱”并非长久之计,但似乎也别无他法。

随着贵阳贵安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久安人积极响应号召,关闭所有煤矿,主动打破“祖传的铁饭碗”,另开新篇,踏上由“黑”转“绿”的生态文明发展之路。如今,久安乡的茶园建设如火如荼,实现了从“煤山”到“茶山”的华丽蜕变,向绿色经济成功转型。久安茶产品远销世界各地,茶园所在的久安村依托良好生态资源和丰富茶资源,推进茶文旅融合,实现了“煤山变茶山,矿工变茶农,茶园变景区”的转变。久安的山绿了、水清了、空气通透了,久安人在这片绿色的怀抱中,生活环境日益向好,生活水平稳步提升。

久安乡的转变,是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是绿色发展道路的有力证明。我们坚信,在这条道路上,久安乡的未来将更加美好。

热点 问答

记者:刚刚听了您讲的久安由“黑”转“绿”的发展故事,这种转变展示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成功实践,也证明了坚持绿色发展的重要性。请问,今年您带来的建议是什么?

刘娟:我今年关注的是贵阳市阿哈湖片区的发展问题,尤其是交通方面的挑战。阿哈湖不仅是贵阳市的一张名片,也是市民休闲娱乐的重要去处,但其交通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居民生活质量和区域经济发展的瓶颈。

对此,我的建议是,增加道路容量。对现有主要道路进行拓宽改造,根据交通流量预测,合理增加车道数量。同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规划建设新的主干道和次干道,完善道路等级结构,提高道路网络的承载能力,确保交通流畅。

另外,要增强道路连通性。打通“断头路”,优化道路交叉路口设计,通过建设高架桥、地下通道或环形交叉路口等方式,减少交通冲突点,提高车辆通行速度,使交通流能够在整个片区内更加顺畅地分布,有效缓解阿哈湖片区的交通压力,促进区域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记者:一直以来,贵阳贵安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出了一条“用生态之美谋发展之策、造百姓之福”的新路。您作为基层干部和市人大代表,2025年打算在村里怎么干?

刘娟:我既是村支书、又是人大代表,深感责任重大。未来,我将履行“双岗建功”,致力于推动茶产业的持续壮大与创新升级。不仅着眼于传统茶叶品质的提升,更将探索融合茶元素的新型产品开发,如红茶响皮、茶香腊肉等特色美食,以此拓宽市场渠道,增加附加值。

同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我们也将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积极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合理利用土地,促进林下经济健康发展,力求实现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希望通过这些举措,能够为地方经济发展注入新活力,让更多人享受到茶文化带来的美好生活。

主题 发布

市政协委员、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主任王吉勇:

开展环保行动铸就绿色未来

2024年5月,贵阳黔仁生态公益发展中心的团队与科研人员合作发布了洞穴鱼类新种贵阳金线鲃,这也是近两年来科研人员在贵阳境内发现的第四个鱼类新种。新物种的发现,是贵阳优良生态环境的一个体现。

过去一年,我们在相关部门指导和支持下,积极组织公众参与巡河护林、环境监督、生态环保宣传宣讲等活动,用专业的志愿服务助力美丽贵阳贵安建设。作为环保工作者,我深切地感受到在“强生态”战略下,贵阳贵安生态环境越来越好,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成绩越来越显著。

新的一年,相信在党委政府的领导及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下,我们的山会更绿、水会更清、天会更蓝。

热点 问答

记者:近年来,贵阳贵安大力实施“生态立市”战略,全力以赴“强生态”。作为一名环保公益机构的发起人,在亲身参与建设美丽贵阳贵安的过程中,您感受到什么样的变化?

王吉勇:我个人觉得最突出的变化是公众的环保意识和参与程度更高了,越来越多的公众从生态环境保护的“旁观者”转变为美丽家园的“建设者”,参与共建美丽贵阳贵安。

例如在2024年,黔仁生态在市河长办、团市委等单位支持下,组织和支持民间河长、“青清河”志愿者、“小林长”志愿者、志愿服务团队等社会力量,因地制宜参与身边生态环境保护尤其是河湖环境保护,市民、教师、大学生、企业职工等纷纷加入进来,一起行动。大家还带动身边的家人朋友,常态化开展巡河护林、防溺水宣传、水生外来物种防治等活动。更为重要的是,民间河长与志愿者发现环境问题后会第一时间报告市河长办、市生态环境局等单位并推动处理,形成“环境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公众主动参与、跟踪成效”的闭环,构建了多元参与环境治理机制。我们也期待越来越多的人参与到生态环保志愿服务中来,成为美丽贵阳贵安的建设者。

记者:近年来,贵阳贵安久久为功打好碧水保卫战,持续巩固提升贵阳贵安良好水生态环境。为推动市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提升,您有何思考和建议?

王吉勇:对于水生态环境保护,我分享一个我们身边的案例,那就是贯城河的综合治理。十多年前,我就住在贯城河边,那时的贯城河就是一条臭水沟。现在,盖子揭开了,河水变清了,水生物又回来了,太平路、博爱路等河段的商业打造提升为全市做活水经济和文化挖掘注入新的动力。贯城河重现水清岸绿景象,我认为是贵阳坚持绿色发展,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的一个体现。

为更好保护水生态环境,我的建议是坚持全民参与,积极引导和支持公众参与美丽贵阳贵安建设,让每个市民都成为美丽家园的建设者;水生态环境保护要坚持基于自然的解决方案,用生态的方式开展治理,使水生态环境逐步实现自我修复自我循环;既要关注看得见的污染问题,也要关注福寿螺、太阳鱼等水生外来入侵物种的防治与生物多样性的保护,系统统筹水生态环境保护工作。

主题 发布

市生态环境局局长伍向东:

交出亮眼“生态答卷” 续写绿色发展新篇

过去一年,我们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聚焦“一城一战一整改”,大力推进美丽贵阳贵安“六个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贵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的排名再创新高,位列第4;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保持100%,纳入市级河湖名录管理的107条河流首次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入选全球“自然城市”平台,红枫湖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同时,补齐了一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着力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典型案例不涉及贵阳市。

今年《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毫不放松重保护、筑底色,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接下来,我们将继续凝心聚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抓好市两会精神落地落实,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赋能“强省会”行动。

持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聚焦构建支撑高水平生态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推进“六个生态”各项制度机制落实,以改革助力美丽贵阳贵安建设,进一步夯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基础。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攻坚战,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生活噪声、餐饮油烟等问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热点 问答

记者:优良生态环境是贵阳最大的发展优势和竞争优势,持续改善提升水环境质量是市委、市政府一以贯之推进的重要目标,请问过去一年,生态环境部门在水环境治理方面有哪些亮点和成效?

伍向东:过去一年,贵阳市大力推进水环境整治,提升水环境质量,2023年度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首次实现“双百”的基础上,全市长度大于10公里、流域面积大于20平方公里的107条河流,彻底消除了劣V类水体。

今年,我们将坚持区域服从流域的基本原则,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统筹,以全域推进地表水生态补偿、饮用水源地保护、美丽河湖创建等工作为抓手,坚持上下游、左右岸、干支流统筹治理,努力实现“有河有水、有鱼有草、人水和谐”的美好愿景。

记者:近年来,随着“强省会”行动深入推进,众多建设项目纷纷落地贵阳,成为贵阳市经济发展持续提速的有力支撑,在此过程中,生态环境部门是如何守好生态底线,服务高质量发展的?

伍向东: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市生态环境局坚持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为切入点,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好前期咨询服务,充分运用“三线一单”成果,提前预判规划及重大项目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合理避让建议,推动项目有效落地。二是做好环评审批服务,优化审批流程,将环评报告书、报告表办理时限由法定60、30个工作日压缩至30、22个工作日,提高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做好执法监管,积极推行正面清单和柔性执法制度,拓宽非现场执法监管途径,采用“守法不扰”“首违不罚”和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为企业生产经营护航。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李佳旭 王涛 庭静 张梅 张晨/文 覃伟/图

场外连线

龙井湾绿化工程项目顺利实施

贵阳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实现新突破

近日,走进开阳县金中镇龙井湾磷石膏渣场,只见40多辆作业车辆在运输磷石膏改性填料,1.5公里长的复绿带里柏树枝丫摇曳……这里正是龙井湾绿化工程项目实施现场。

2024年7月,贵阳市生态环境局、中南大学、贵州开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开展政学企合作,实施《新型磷石膏材料植生基质创新性关键技术攻关及生态复绿工程应用研究-龙井湾绿化工程项目》,通过开发利用新型磷石膏作为边坡防护及绿化基质材料,形成磷石膏改性填料,应用于边坡防护及绿化。

项目实施范围主要为靠近丰厚村山体一侧的边坡及磷石膏渣场终端截洪沟上部裸露的边坡。该项目首先对边坡进行清表整平后铺设防渗膜,然后用改性磷石膏替代砂石、黏土进行堆填压实,达到标高后再二次铺设防渗膜,最后对裸露边坡实施改性填料贴坡后覆土复绿,实现采矿采空区及边坡生态修复。

磷石膏主要是磷酸生产过程中的副产物,整体显酸性、透气性差、含有较多的重金属,难以用于栽培植物。

为了突破这个“难题”,贵阳市生态环境局、中南大学、贵州开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入合作,把普通磷石膏加工成改性磷石膏,从二类固体废物转变成一类固体废物,pH值从6至9之外转化为6至9之间,在降低环境污染风险的同时,实现更高价值的资源化利用。

“在这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未产生废气、噪声及固体废物,同时项目采取一系列生态保护措施,确保区域土壤及地下水不受污染。在对浸出液进行监测过程中,PH值、总磷、氟化物、六价铬、汞、砷、铬、镉、铅等的监测结果均未超过《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排放标准,监测结果基本满足《贵州省磷石膏无害化处理、综合利用和暂存污染控制技术规范(试行)》综合利用控制指标‘土方回填材料’。”贵州开磷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安全环保部副部长孙英俊说。

如今,在龙井湾磷石膏渣场内,是与其他渣场白茫茫一片的不同景象,出现了绿色的青苔。现在项目已通过生态环境部的验收,是贵阳市在百万吨以上磷石膏渣场,尝试磷石膏资源化利用取得的首次成功。

目前,该项目已综合利用140万吨磷石膏改性填料,可消纳磷石膏136.7万吨,生态修复面积达4.6万平方米,其中复绿面积1.26万平方米,今年还将继续扩大生态修复面积。

下一步,贵阳市将督促企业按相关要求和标准增加部分监测指标,确保磷石膏改性材料达到有关运用场景的使用标准,探索行之有效的磷石膏资源化利用新途径,稳步推进固体废物减量化、资源化和无害化,不断加力助推“无废城市”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