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随着CT技术精进与AI辅助诊断能力的提升,肺结节的发现变得越来越普遍,肺结节种类繁多:微小结节、实性结节、磨玻璃结节、多发结节……如何区分肺结节?哪些结节有恶变倾向?对于患者关心的这些问题,贵州省人民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张程为读者一一解读。
解析肺结节类型和检查项目
“肺结节指的是肺部CT影像上直径在3厘米以内的各种大小、边缘清楚或模糊、圆形或类圆形的局灶性阴影。数量、大小、密度不同的肺结节,可以分成不同的类别。”张程医生说,近年来肺结节的检出率显著上升,面对CT报告提示的肺结节,多数人第一反应是恐慌与迷茫,随即可能陷入网络信息的泥沼。
张医生介绍,肺结节一般分为良性结节和恶性结节。良性肺结节主要包括炎性结节,大部分是由于肺部发生感染,像细菌、真菌、结核杆菌等感染引起的,在炎症消退后结节可能会随之消失。此外还有错构瘤,这是正常组织异常组合形成的瘤样畸形,是肺部最常见的良性肿瘤。
而恶性肺结节主要是肺癌,包括原发性肺癌和转移性肺癌。原发性肺癌是肺组织本身的细胞癌变形成的结节,如腺癌、鳞癌、小细胞肺癌等。转移性肺癌是身体其他部位的恶性肿瘤转移到肺部形成的结节,比如乳腺癌、结肠癌、肾癌等转移到肺部。
对于肺结节,影像学检查是常用的方法。胸部X线可以初步观察肺部情况,但对较小的结节可能漏诊。胸部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分辨率高,能发现几毫米的结节,还能看清结节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等细节,是诊断肺结节的重要手段。增强CT则能通过造影剂显示结节的血供情况,辅助判断结节性质。还有PET- CT(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X线计算机体层成像),它能同时提供解剖和代谢信息,对于判断结节是否为恶性有较高价值,但价格相对较高。
张医生说,当肺结节高度疑似恶性,或经无创检查无法明确性质,医生会综合评估,可能会进行有创检查。比如经皮肺穿刺活检和胸腔镜检查,经皮肺穿刺活检时在CT或超声引导下,用穿刺针获取结节组织进行病理检查,这是诊断结节是否为肺癌的主要标准,不过有一定的出血、气胸等风险。支气管镜检查可以观察气管和支气管内部情况,对于靠近中央气道的结节,可获取组织进行病理检查。
此外,胸腔镜检查是诊断肺结节的重要手段,尤其适用于性质不明、高度怀疑恶变且其他检查无法确诊的肺结节。张医生说,胸腔镜的优势在于创伤小,相比开胸手术,切口小、恢复快、疼痛轻;诊断准确,可直接观察并精准取材,降低误诊漏诊。
不同大小的结节处理方式也不同
按照肺结节数量的不同,可分为孤立肺结节和多发肺结节。多发肺结节是指影像学上表现为2个及以上,直径小于等于30毫米的局灶性、类圆形、密度增高的肺部阴影;而单个病灶则称为孤立肺结节。
“很多人听到‘多发’二字就头皮发麻,觉得数量越多越严重。”张医生说,事实上,肺结节的危险度并非根据数量评估,而需结合结节的大小、形态、密度、边缘情况、实性成分比例等综合判断。
张医生介绍,按照肺结节的大小不同,可分为微小结节(直径小于5毫米)、小结节(直径5至10毫米)、肺结节(直径10至30毫米)。“不同大小的结节,处理方式也不同。微小结节无论是实性还是磨玻璃,都不需要特殊处理,只要随访观察即可,95%以上均为良性;小结节需要根据其形态、密度、边缘综合判断是随访还是治疗。“肺结节需要明确性质,通过结节的密度、形态判断恶性或良性。”张医生说。
另外,按照CT影像学中观察到的结节密度,可将结节分为实性肺结节和亚实性肺结节。实性肺结节是指在CT图像上呈现的高密度且结节内看不到血管和支气管影的结节。亚实性肺结节又分为纯磨玻璃结节和混合磨玻璃结节,其中纯磨玻璃结节内无实性成分,可看到血管和支气管影的稍高密度影,就好比鸡蛋清,可以看到其中的结构;混合磨玻璃结节是指结节内某些区域的支气管和血管影被更高密度的阴影掩盖,另有某些区域内密度稍低,并未遮盖,也就是该结节一部分是实性密度影,另一部分是纯磨玻璃影,就好比蛋清包绕着蛋黄。
有了肺结节随访观察很重要
不少人在体检中查出了磨玻璃结节,如何判断磨玻璃结节是否会演变成肺癌?张医生指出,是否发生癌变,除了肺结节的性质,还要综合考虑其他高危因素,如年龄、生活习惯、家族病史等。另外,磨玻璃结节分为良性病变和恶性病变两种。良性病变包括肺部炎症、真菌感染、炭末沉积等,可能在一定时间内(1至12个月甚至更久)消散、缩小、消失,一般不会发展成为肺癌。所有肿瘤的发生都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并非突然出现,往往都是先从正常细胞的异常增殖开始,如果没有及时控制和改善,病变就会进一步发展,这一阶段被称为不典型腺瘤样增生。
“如果结节是良性可能性大,如炎性结节,医生可能会建议定期随访观察结节大小、形态等变化。对于直径小于5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一般建议每年复查一次胸部CT。如果结节大小、形态没有变化,可以持续观察。”张医生说,对于直径在5到10毫米的纯磨玻璃结节,通常建议每3到6个月复查胸部CT,观察结节是否增大或者密度是否发生变化。要是结节出现实性成分增加等情况,可能需要进一步检查。
实性结节情况相对复杂一些,如果直径小于8毫米,可每3到 6个月复查胸部CT。当结节直径大于等于8毫米,且怀疑是恶性的可能性较大时,就需要缩短随访周期,并且考虑进行活检等进一步检查确定性质。对于随访过程中发现结节增长迅速、形态变得不规则、出现分叶、毛刺、胸膜牵拉等情况,往往提示结节可能是恶性的,需要及时采取相应的诊断和治疗措施。
最后,张医生提醒,面对肺结节,切忌自行比对、过度解读,导致心理负担加重。大家对肺结节要有正确的认识,不盲目恐惧也不盲目乐观,做到规律复诊、及时就医即可。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张梅
(《切忌过度解读 做好随访观察》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