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深耕文化土壤 增强发展活力

——开阳县全力擦亮五张文化名片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1月20日        版次:A04    作者:

随着一声发令枪响,开阳县的长跑队伍宛如长龙般浩浩荡荡地从开阳县第一中学体育场出发,参加跑步的群众斗志昂扬、意气风发,迈着坚定步伐,向着目标奋勇奔跑,充分展现了开阳县广大群众积极向上、斗志昂扬的精神风貌。

1月1日,开阳县3000余名群众激情开跑,迎接新年,畅享运动带来的激情和欢乐。

这是开阳县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一个生动缩影。

近年来,开阳县以文化兴县为目标,挖掘文化底蕴,赓续文化根脉,不断激发和释放文化产业创造活力,因地制宜发展新业态,全力把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擦亮五张文化名片,打造品质文化之城,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文化资源与精神动力。

弘扬红色文化,激活发展新动能

开阳县坚持“把红色资源利用好、把红色传统发扬好、把红色基因传承好”的宗旨,充分利用红色资源、绘制红色图谱、举办红色宣讲、擦亮红色底色,践行初心使命,努力将红色基因转化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动力。

用好红色资源,抓实红色教育。发挥红色资源“以史资政、以史育人”的作用,充分利用楠木渡茶山关、开阳烈士陵园、洛旺河乌江战斗遗址等红色资源,在清明节等重要时间节点,创新开发情景式、参与式、体验式红色教育活动。依托开阳楠木渡茶山关,紧扣“知-情-意-行”教育规律,结合思政课改革创新,各中小学深入开展红色主题夏令营、“红领巾心向党”“党的故事我来讲——争做红领巾讲解员”系列活动,让广大群众、青少年在参观学习中传承红色基因。目前,共开展红色教育系列活动120余场次。

加大投入力度,补齐硬件短板。争取到各级补助资金35万元(茶山关长征步道修缮项目省级补助资金15万元;洛旺河长征步道修缮项目省级补助资金15万元及市级补助资金5万元),完成茶山关渡口红军抢渡乌江遗址综合工程及步道修缮、洛旺河渡口红军战斗遗址综合工程及红军步道修缮;投入资金2万余元,完成坝子红军指挥所综合工程墙画创作和标识牌制作。

绘制红色图谱,激发振兴活力。深入挖掘历史文化遗迹、革命英烈的精神内涵,着力对照现有红色文化资源12处革命遗存绘制红色图谱,规划红色旅游精品线路,将原先相对孤立的红色文化纪念地和遗址“连点成片”,以文塑旅、以旅彰文,利用“红色富矿”,推动红色文化与旅游、科技、教育等领域的深度融合发展,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活力。

丰富群众文化,奏响惠民新乐章

开阳县坚持“群众文化为人民、让群众做主角”的理念,深入开展文化惠民活动,打造“硒游趣开阳”文化品牌,推动文化事业高质量发展。

补齐文化设施短板。18个乡(镇、街道)文化站获批2个特级文化站、1个一级文化站、11个二级文化站、4个三级文化站;完成开阳县文化馆提升改造项目、正街特色城市书屋项目及紫兴街道综合文化站以及禾丰乡穿洞村的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高质量发展项目。

精心策划活动载体。坚持以群众需求为导向,围绕重大主题、重要节点,精心组织新时代文明实践活动,按照“年年有菜单、月月有主题、周周有服务、天天有活动”工作思路。以春节、元宵、清明、端午、重阳等中华传统节日为切入点,挖掘节日文化内涵。

丰富群众精神食粮。开展第45届元宵灯谜会暨年画展、我们的节日·端午“仲夏赋雅趣 粽香端午情”、“爽爽贵阳·群舞飞扬”贵阳贵安第三届群众舞蹈展演、贵阳贵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周年“歌唱祖国”、路边音乐会等文化活动40余场次,受益群众达10万余人。

繁荣民族文化,开启发展新赛道

开阳县坚持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深入挖掘民族文化,持续增进全县各民族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增强文化自信,推进民族文化繁荣发展。

挖掘文化潜力。挖掘整理反映布依族同胞生产生活的相关演出节目,与高寨苗族布依族乡一道挖掘整理反映苗族同胞生产生活的苗族芦笙舞《庆丰收》,同时,积极支持民族乡村开发自己的民族歌舞节目,先后在高寨乡平寨村和牌坊村、南江乡苗寨村和毛家院村、禾丰乡王车村和穿洞村等挖掘整理和编排反映苗族、布依族民风民俗的歌舞节目,在民族节事活动中展示演出成果。

培育民族文化。贵州野录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的云录·野奢民宿、贵州大地飞歌旅游开发公司投资的娅当谷野奢露营基地、贵州新盛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投资的云端末遮民宿相继完成建设,将依托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画马崖、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蓝秧碑等文化文物资源培育一批彰显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和民族团结进步主题的旅游线路,促进文旅融合发展。

繁荣民族文化。依托该县少数民族文化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通过在高寨苗族布依族乡举办民族手工艺创作大赛等方式,增强了广大苗族妇女创新意识和学习意识。大力开展高寨乡苗族的斗牛节、杀鱼节,南江乡、禾丰乡布依族的“三月三”“六月六”歌会等文化活动,推动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

延续水东文化,焕发旅游新活力

开阳县充分挖掘历史根源,不断完善水东文化设施,推动水东文化与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挖掘历史文脉。利用开阳县城正街街坊打造的契机,积极梳理开阳历史文脉。拟建设开阳历史文化馆,打造开阳文化地标;目前已建成开阳历史文化馆馆舍,完成开阳历史文化馆展陈大纲6万余字。

完善文化设施。开阳县在水东文化集聚地之一禾丰乡建设水东文化陈列馆、明德广场、布依十三坊等设施,以水东乡舍为代表的水东旅游业打造了明德草堂、土司官宴、乖西酒、南贡茶等具有水东文化特点的旅游业态。开发富有水东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增添开阳旅游业态独特性和吸引力。

突出文化活力。举行夜跑底窝坝“五四”蹦村迪活动、非遗展演季活动,将舞龙、舞狮、花灯、布依长桌宴、歌唱比赛等精彩节目进行串联,打造“水东狂欢夜”活动品牌,为十里画廊增添满满人气和浓浓烟火气。

用好农耕文化,彰显乡村新气象

开阳县整合现有文旅资源,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文旅环境不断优化,产品供给不断丰富,服务设施日益完善,扎实推动文旅深度融合高质量发展。依托全国首批农耕文化营地水东乡舍、南贡河茶园、云山茶海等研学基地,积极传承发展农耕文化,为乡村振兴活化赋能。

铸造旅居品牌。推进“爽爽贵阳·旅居生活”打造,通过宜居(旅居)农房改造,丰富乡村旅游业态,传承农耕生态文化魅力,打造南江乡龙广村、双流镇三合村等旅居示范点,积极打造“富硒山居”旅居总品牌,去年接待旅居游客10000余人次。

提高农业产值。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经济,提高农产品加工能力、增加产品附加值。采取村级集体直营、承包、租赁等有效实现形式,盘活集体资源,提高村级集体资产利用率。录用有丰富成功经验有创新能力的种养大户、农业科技人员和大学生到村级集体经济发展队伍中,保障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

丰富农耕文化。农耕文化主要体现在“开秧门”、吃庖汤等民间农事仪式、民族民俗文化,着力策划举办开阳县“农民丰收节”主题活动、“开秧门”农耕文化节活动,通过开展农耕研学体验、趣味运动会等弘扬优秀农耕文化。

杨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