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合力做大“蛋糕” 共享发展红利

——修文县景阳街道和新村集体经济发展见闻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1月20日        版次:A04    作者:

和新村“1+1”村集体公司首次分红大会现场。

1月17日,天气虽冷,但修文县景阳街道和新村却涌动着热潮。当日,和新村举行“1+1”村集体公司首次分红大会,发放分红金18万元。

2024年,和新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突破100万元,产生收益33万元。“没想到村集体公司才成立一年多,就能领到分红。当初我抱着试试看的心态,花了2400元买了6股,今天分到360元,这比我存银行还划算!”和新村村民袁维斌喜笑颜开地说。

村民灿烂的笑容,是和新村“两委”带领大家共同致富最好的见证。

和新村刚成立村集体混合所有制公司时,新上任的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周琴心里直“打鼓”。因为曾经的和新村,产业底子薄、发展滞后,集体经济收入几乎为零。“过去的十多年间,村里也尝试开发过不少项目,可结果都不尽如人意。这次要成立公司,让村民投资入股,真不知道大家还有没有信心。”周琴说。

为了提高村民投资的积极性,和新村通过张贴公告、上门走访等方式,宣传投资事宜。考虑到村民的实际情况,村里设置了3000份股权份额,作为未来收益分配的依据,并将入股金额定为每股400元,大大降低了投资门槛。在村干部的带头示范下,成功带动300余户村民参与入股。

于是,和新村以“村集体经济注资55%+在职村干部投资5%+村民投资40%”的方式筹资120万元,开启了集体经济发展之路。

与以往不同,和新村这次开始探索村集体经济“1+1”混合发展方式,村集体公司股东由村集体、村干部、村民三方组成,既实现集体控股、合股经营,也兼顾干部激励,并吸纳了致富能手、经商人员、返乡大学生等优秀人才组建起专业经营队伍。充分发挥了党建引领的效果,激活本土人才资源优势,有力推动和新村集体经济朝着“多元化”“造血式”方向发展,为村集体经济长远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和新村是一个城中村,部分土地被企业征占后,处于未利用或低效利用的闲置状态。这些闲置土地一度沦为附近村民的“杂物场”。

有了启动资金后,和新村“两委”迅速行动,对辖区内的闲置资源展开梳理。第一个项目便将园区东西路一块闲置已久的空地改建成停车场,并通过收取管理费增加村集体收入。

“以前这就是片荒地,无人管理,垃圾堆积如山,对生活影响很大。现在摇身一变成了停车场,还能给村集体创收,这变化太棒了。”村民杨明发感慨道。如今,这个停车场每年能为村集体带来4万元的收入。

不仅如此,在周琴的带领下,和新村以共商共建、推动发展为目标,携手辖区16家企业,开启“村企联结”共建模式,聚焦辖区内闲置土地的盘活利用,合力对存量资源进行二次开发。截至目前,帮助盘活企业闲置土地50余亩,解决了企业“用水难”“招工难”等问题10余个,助力营造良好营商环境,增添企业发展活力。

此外,针对资金需求大、回报周期长且风险相对较高的项目,和新村积极引入第三方投资人,成功解决了资金短缺难题,实现了风险的合理分担,为村集体产业发展蓄好“资金池”。

“和新村货车司机服务站项目,便是由第三方出资建设,集体公司固定分红,每年可以带来8万元的收入。对资金规模小、回报快、风险相对较低的项目,我们就自主出资建设,不断攒厚‘家底’。”周琴说。

刚建成半年多的鸡龙井水站,由集体全资建设,不仅每年可带来20万元收入,还有效解决了周边辖区企业职工、村民600余人的生活用水问题,成为备受赞誉的民生实事工程。

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和新村注重成果的共享。除村民普惠性分红外,公司收益一部分用于公共服务、社会救助等公益性事业,结转留存部分用于资本转增和项目建设。

“像高龄老人、村里孩子考上大学、青年参军入伍的,我们都会送上慰问、鼓励资金,把党组织的关怀送到村民的心坎上。”周琴说。

截至目前,和新村先后改造建设了货车司机服务站、停车场、小区便民服务点、可回收物回收站及果蔬分拣中心等12个项目,带动群众“家门口”就业100余人次,完善公共基础设施13项,获评修文县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先进村”。

“现在村子里还有2个在建项目、2个拟建项目。接下来,我们将持续走好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路子,不断完善经营制度,提升资金效能,做好风险管控,把区位优势、自然资源、生态价值充分转化为产业发展动能,以产业振兴带动乡村全面振兴。”周琴说。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顾林晗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