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谋划“三大抓” 激活发展新动能

——代表委员聚焦贵州今年经济工作“头号工程”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1月20日        版次:A03    作者:

俯瞰位于贵安新区的宁德时代贵州基地(资料图片)。

1月19日,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贵阳开幕。开幕会上,省长李炳军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报告指出,2025年,贵州将抢抓“两重”“两新”等政策机遇,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把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作为经济工作的“头号工程”、全方位扩大内需的主抓手,为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提供有力支撑。

2025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意义重大。

报告要求,大抓产业、大抓项目、大抓招商,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加快构建富有贵州特色、在国家产业格局中具有重要地位的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扩大对外开放,更好激发活力、稳定预期、防范风险,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顺利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任务,为实现“十五五”良好开局打牢坚实基础。

大抓产业:继续安排300亿元财政资金注入“四化”等产业基金,安排100亿元财政资金支持产业发展,着力稳存量、拓增量,统筹培育新动能和更新旧动能,锚定“3533”目标建设“六大产业基地”,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取得更大成效。

大抓项目:建立“5+3”项目化抓落实机制,突出市场化导向,聚焦“四化”和基础设施5大领域在建项目以及工业、农业、服务业三类产业拟招商项目,各市(州)每个领域遴选10个项目、共80个项目,省级统筹协调推进,行业主管部门细化分类再抓一批。

大抓招商:坚持大抓招商、抓大招商,全力提供优质服务,营造良好发展环境,全面掀起产业大招商热潮。

政府有目标,代表委员有热议,企业有期盼。贵阳贵安的代表委员聚焦贵州今年经济工作“头号工程”,纷纷建言献策。

省人大代表、省总商会副会长、市工商联副主席、市铝行业协会监事长、贵州长通集团董事长张钊:

完善顶层设计 支持贵阳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

近年来,贵阳市产业发展基础持续优化,“人才兴市”战略效果初显,“数字活市”战略成效明显,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升,《贵阳贵安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的出台,更为加快建设具有贵阳贵安特色的现代化产业体系提供了坚实支撑。

当前,贵阳市产业结构处于战略性转型升级阶段,以磷化工、铝及铝加工等为代表的传统产业占比过大,资源型产业依赖度较强的特征仍然明显,且绿色化发展提升空间还很大;电子信息制造、先进装备制造等规模偏小,低空经济起步较为缓慢,新兴产业对经济的支撑力有待增强;未来材料、未来信息等产业布局不足;先进装备制造业等产业先进材料或高端核心链条的部分环节缺失,影响了产业链的自主性和稳定性。

为进一步培育壮大贵阳市的新质生产力,张钊建议:出台省级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顶层设计和实施路径,为贵阳市发展新质生产力指明方向、提供遵循。同时,出台省级专项政策措施进一步支持贵阳市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提高贵阳市凝聚和配置新生产要素能力,强化“人才链”、激活“创新链”、做优“产业链”,例如从省级层面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培育壮大新质生产力,以利于贵阳在全省更好地承担起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引领和示范作用等。

省政协委员,贵安发展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罗佳玲:

加快开源鸿蒙产业在贵州落地发展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健全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制度,抓紧打造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开源鸿蒙作为面向万物互联、具备完全自主可控特性的下一代操作系统,目前已成功跻身全球三大操作系统之列。为强化全省数字产业发展底层技术支撑,要推动开源鸿蒙产业加速落地贵州。

罗佳玲建议:一、强化顶层设计。由政府牵头成立开源鸿蒙数字产业落地专项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培育开源鸿蒙数字产业的相关政策、产业落地行动计划,推动行业示范场景建设,为产业发展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组织保障。二、打造生态联盟。由政府主导建设贵州开源鸿蒙数字产业创新中心,成立鸿蒙产业生态联盟,打造鸿蒙感知产业园,开展公共技术研究、标准规范制定、鸿蒙适配、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工作,促进产业创新发展和生态聚集。三、构建全域感知体系。以贵阳贵安为试点,以鸿蒙为底座,建设城市全域感知体系及融合服务平台,牵引南北向生态伙伴,共同孵化场景、打造城市全域数字化转型全国标杆城市,打造西部“鸿蒙之城”新名片。四、强化人才培养。设立专项资金支持省内高等学校、高职院校、科研院所、产业企业等开展开源鸿蒙及物联网技术研究,建设开源鸿蒙产业学院,开设鸿蒙物联网课程体系。同时,通过校企合作、产学研结合等方式,实现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推动人才链与产业链协同发展。

省人大代表、贵阳学院研究生管理处处长杨允仙:

多举措支持贵阳做强全省产业转移试点工作

推动重点产业有序转移、优化重大生产力布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电子信息制造业是贵阳市工业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23年,贵阳市获批为省级产业转移试点,同年12月,贵州省工信厅明确了贵阳市为贵州省承接电子信息制造业产业转移试点,并以贵阳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贵阳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贵州乌当经济开发区、花溪工业园区为电子信息制造业主要试点承接区,试点园区工业集聚区范围共75.64平方公里,试点工业用地、厂房等产业承载空间资源充足。

近年来,贵阳市依托龙头企业、标准厂房大力引进制造业企业,产业转移承接初见成效。例如,贵阳经开区依托贵阳海信,引进厚维光电科技、卓英社光电科技等配套企业落户,提升了产品本地化配套率;花溪工业园通过标准厂房引进芯际探索,从进场到投入生产仅半年左右时间,大幅缩短了项目落地到投产的时间。

为进一步支持贵阳市做强全省产业转移试点,杨允仙建议:省投资促进局持续支持贵阳贵安承接产业转移,立足贵阳贵安特色产业及上下游产业链条,加强配套企业招引。同时,建议省工信厅加快承接国内外尤其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区制造业有序转移,引进能耗低、科技含量高、产出效益好、发展可持续的绿色低碳企业落地贵阳贵安,推动贵阳贵安在积极融入国家战略中获得更好发展。

省政协委员、省总商会副会长、中安科技集团董事长郑建新:

推动以贸转工及标准化厂房招商引资

作为贵州的商贸流通枢纽,贵阳市不仅拥有丰富的产品资源和市场渠道,更蕴含着推动产业转型的巨大潜力。因此,充分挖掘自身优势、提升招商引资质量和效率、实现经济跨越发展,成为当务之急。

郑建新建议:首先推动以贸转工。由政府出台相关政策,促进商家以贸转工,同时,鼓励招引上游厂商落户本地或合伙办厂,实现以贸“出”工,让小产品做出大产业。其次,在标准化厂房招商方面,在标准化厂房租金定价上,将租金按当地GDP的比例进行测算定价,不设置生产企业入园门槛,一定期限内不考核税收、产值等。在基层人员引导力度上,建议安排社区、市场监管局、城市综合执法局、税务局、派出所等基层部门和银行网点了解商家经营情况,联合开展引导招引工作,出台提拔和奖励政策,以业招商。最后,对于其他招商引资的建议包括:推动“熟地”招商,确保各区县具备熟地出让条件,让项目快速落地见效;优化资产招商,提高新建工业厂房评估值,以提升固定资产的流动性及使用率;邀请民营企业共同招商,充分发挥行业头部企业的引领示范作用,设立招商引资方面的相关奖项,营造良好招商氛围,进而实现招商引资工作的精准靶向与长效稳定发展,共同为贵阳贵安高质量发展添砖加瓦、赋能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