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市民、游客在花溪黄金大道游玩(资料图片)。
实干足音铿锵回响,发展蓝图催人奋进,1月19日,贵州省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在贵阳开幕。开幕会上,省长李炳军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
生态优势在担当作为中持续巩固、经济运行在多措并举中回升向好、改革开放在守正创新中纵深推进……政府工作报告回顾了贵州过去一年取得的亮眼成绩,鼓舞人心。
报告指出,2024年全省中心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平均优良天数比率99.1%,主要河流出境断面水质优良率保持100%,新建改造污水管网1609公里,磷石膏综合利用率达88.2%。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报告要求,深入推进美丽贵州建设,加大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持续提升生态系统质量,加快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健全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宏伟蓝图已然擘画,奋楫扬帆正当其时。贵阳贵安的代表委员纷纷聚焦生态文明建设工作,谈感想、谋实招、献良策,广泛凝聚共识和奋进力量。
省人大代表、贵阳市生态环境科学研究院副院长练川:
监管“不留白” 守好“大水缸”
作为重要的水利设施和饮用水源地,水库对地区的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练川表示,阿哈水库退出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地后,阿哈水库执法大队执法依据发生变化,虽然《贵阳市阿哈水库水资源环境保护条例》还未废止,但《条例》制定时基于阿哈水库作为集中式饮用水水源保护地的前提已发生根本改变,市人民政府正在草拟的《贵阳市进一步加强阿哈水库保护工作方案》尚未出台,导致阿哈水库水资源保护在一定程度上出现了“管理真空”。
“虽然开展了诸多治理工作,但离‘管理力度不减、水质不降’的目标要求差距较大,当前水库周边环境面临着诸多问题,亟待加强保护。”练川进一步介绍,因涉及水库周边环境保护的部门众多,如环保、水利、农业、林业等,但在实际工作中存在职责不清、管理边界模糊、执法权限不明确的现象,导致管理效率较低。
练川建议,由上级水务部门牵头,会同涉及相关部门成立执法队伍,出台过渡性治理方案,明确各部门在水库周边环境保护中的职责分工,建立协调联动机制,形成工作合力。同时,加大对水库周边环境的监管力度,建立健全日常巡查制度,对污染行为和生态破坏行为依法从严查处。另外,建议恢复两湖一库管理职能,压紧压实阿哈水库水政执法大队工作责任,统一管理、统一执法,形成过渡期常态管控机制。
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党组书记、主席石邦林:
深化水利治理改革 为“强省会”提供保障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通过实施黔中水利枢纽工程等为“强省会”提供坚强水利保障,但对标贵阳到2035年建成千万人口特大城市,长远用水依然面临诸多困难。为满足贵阳贵安城市长远用水需求,促进“人水和谐”,石邦林建议:
一是超前“谋水”,统筹做好调水文章。建议抢抓国家一揽子增量政策机遇,加快推进乌江供水工程前期准备,争取延续纳入国家和省“十五五”水利发展规划,纳入“两重”建设支持项目,夯实长远发展根基。
二是加快“引水”,优化提升水利项目审批实效。为加快推进贵阳乌江供水工程,建议省有关部门积极向上对接,为工程快速审批开设“绿色通道”,确保乌江供水工程高效推进。
三是科学“管水”,创新打造“数字水务”。建议依托大数据推进智慧水利建设,加快前端采集设备建设,拓宽数据来源,保障水务信息数据全面、广泛、充分;强化省、市(州)水利部门联动,推进水务数据“聚、通、用”;支持贵阳贵安打造国家级智慧水务示范点。
四是强化“保水”,着力构建多元水利投融资体系。建议省级统筹开展水价改革;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拓宽水利建设资金渠道;推动符合条件的水利项目开展不动产投资信托基金试点,吸引社会资本参与。
五是全面“节水”,切实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建议健全完善省、市、县三级行政区用水总量和强度控制指标管理,建立科学合理的节水评价标准;加强重点用水单位监管,积极推行水循环和梯级利用;支持贵阳贵安积极探索水权交易改革。
省人大代表、贵阳京筑环境资源管理有限公司环卫工人赵坤武:
治污资金“有点紧” 乡镇急需“扶一把”
省委、省政府一直以来高度重视全省污水治理工作,在支持全省加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资金方面也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保障。赵坤武查阅统计资料发现,我省投入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的资金中,用于城区污水治理的资金占比较大,城区和乡镇的污水治理补助资金比例不平衡现象较为普遍。
赵坤武进一步介绍,以乌当区为例,2019年至2023年,乌当区完成了8个集镇污水处理工程建设,总投资约2亿元;投资实施整区推进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升工程建设,投资约0.6亿元,但省、市补助资金及国债资金合计仅0.3亿元,目前仍存在较大的资金缺口。“如今乡镇污水治理工作更多依赖区县财政,但区县财力有限,既要支持乡镇完成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又要保障基本无收益的乡镇污水处理设施长效运营,这不仅给区县造成巨大的财政压力,也难以确保乡镇污水治理发挥效益。”
赵坤武建议,省财政部门加大对乡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及运营资金支持,或出台相关政策,对实施的乡镇污水处理项目,按照工程投资总额,省市、区补助资金不小于7∶3的比例给予支持,按照覆盖人口人均不小于100元/年的标准进行运维资金补助。
省政协委员、市政协副主席、民建贵阳市委主委喻理飞:
扎实推进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
绿色低碳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为加快贵州和贵阳贵安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喻理飞建议:
健全生态保护修复机制,提升生态环境治理水平。要科学制定规划,全面评估生态环境,明确各地生态问题与修复需求,确保规划针对性与前瞻性。完善政策法规,明确责任主体、技术标准与监管机制等,为生态保护提供法律保障。建立部门协调机制,进行整体设计、分项治理,杜绝重复建设。因地制宜开展土地退化和石漠化等问题治理。同时,完善水生态治理体制机制,强化水质监测与考核。
突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建立明晰价值转化体系。构建生态资源产权明晰制度,建立评价、交易、补偿等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加速生态变现,加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积极发展碳汇交易。
推进交易市场协同运行,多措并举促进市场发展。完善政策法规体系,打造信息共享与决策支持的全省统一交易信息平台,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参与,强化监管与协调机制,积极参与国际环境权益交易市场,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加强在绿色低碳发展领域的国际影响。
息烽县温泉镇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
强化水土保持 筑牢生态屏障
水是生命之源,土是生存之本。水土保持是生态文明建设的基础之一。特别是近年来,贵阳市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全面推进水土保持工作,“十四五”以来,贵阳贵安新增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359.68平方公里,水土保持率从2020年的77.6%提升至2023年的78.52%。其中,作为2024年国家水土保持重点工程,息烽县温泉镇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启动后,这一片逐渐显现出新变化。
去年,温泉镇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以赶子村为核心,覆盖治理周围十多个村共计水土流失面积14.76平方公里。项目结合区域水土流失特点及当地居民意愿,实行分区治理原则,构建综合治理措施体系,协同推进治山、治水、治污,统筹实施水土流失及生活污水综合治理,实现“山青、水净、村美、民富”的治理目标,助推乡村振兴与美丽息烽建设。
“以前大伙耕种都比较随意,房前屋后有块空地就能种,只是有的地块容易‘跑水、跑肥、跑土’,完全没有水土流失的意识。”赶子村村民郭建国说,哪怕看见山体或者岩石有一点裸露、土壤松垮,大家也觉得没什么。但开展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治理以后,郭建国觉得村里慢慢有了变化。“变化特别大好像也说不上,就是觉得山里的植被茂密了一些,耕作的条件规范了,每家每户的生活污水有了专门的去处。”
记者了解到,温泉镇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山青”,在预防保护区实行封禁治理,借助生态系统的恢复力促进植被恢复,提高植被覆盖率,控制水土流失,项目区共计实施封禁治理11.21平方公里;“水净”,在综合治理区配备216套无动力分散式污水处理系统,以预防污水直排、改善村民排污设施、保护温泉河湖环境;“村美”,在防治水土流失的基础上,硬化机耕道1185米,改善村民出行条件;“民富”,依托天台村吊瓜产业园现有的3000立方米山塘,修建了灌区管网系统及微灌设施。
紧邻赶子村的是坝上村,村民雷强是远近有名的种桃大户,他自己经营着一个采摘游玩一体的农家山庄。在他看来,以前缺水、缺肥种不出高品质的农作物,但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后农作物在产量上有了提升,村里的环境也变得干净整洁,确实能让村民受益。
“以温泉镇清洁小流域项目为例,这个项目还播撒绿肥约2991亩,每亩量产比播撒绿肥前增产量折算后提高约3000元收益,吊瓜、蔬菜、桃、李基地滴灌工程约703亩实施后,每年每亩增产折算后约提高3千元收益。同时,工程的建设需要大量劳动力,可以解决流域内村民的就业问题,从而提高群众的经济收益,粗略估算,本项目能给当地群众直接增收约60万元,劳动力人均增收约600元。”息烽县水土保持站临时负责人李健分析说。
说起实施生态清洁小流域项目带来的好处,李健表示还可以改善土地质量、增加耕地面积、提高土地的保水保肥能力。同时,机耕道、作业便道、蓄水灌溉、坡面径流调控体系这些小型水保工程,又改善交通和灌溉等基础设施,从而提升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作物产量。
市生态环境局:
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
持之以恒书写绿色发展新篇
过去一年,贵阳贵安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实施“生态立市”战略,聚焦“一城一战一整改”,大力推进美丽贵阳贵安“六个生态”建设,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成绩斐然。
贵阳市生态环境质量稳中有升,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9.5%,空气质量在全国168个重点城市中的排名前列;地表水国省控断面水质达标率、优良率保持100%,纳入市级河湖名录管理的107条河流首次全部消除劣V类水体。红枫湖入选全球“自然城市”平台,成功创建省级美丽幸福河湖,同时补齐一批环境保护基础设施短板弱项,着力解决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第三轮中央生态环保督察反馈的典型案例不涉及贵阳市。
今年,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将持续凝心聚力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各项工作,用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赋能“强省会”行动。
持续巩固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成果。聚焦构建支撑高水平生态的体制机制,积极探索推进“六个生态”各项制度机制落实,以改革助力美丽贵阳贵安建设,进一步夯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基础。
持续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更严要求,深入打好蓝天、碧水、净土、固废治理和乡村环境整治五场攻坚战,持续巩固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持续推进突出生态环境问题整改。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社会生活噪声、餐饮油烟等问题,积极回应群众关切。
同时,随着“强省会”行动深入推进,众多建设项目纷纷落地贵阳,成为贵阳市经济发展持续提速的有力支撑,贵阳市生态环境局将坚持以建设项目环境准入为切入点,服务经济高质量发展。一是做好前期咨询服务,充分运用“三线一单”成果,提前预判规划及重大项目可能对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提出合理避让建议,推动项目有效落地。二是做好环评审批服务,优化审批流程,将环评报告书、报告表办理时限由法定60、30个工作日压缩至30、22个工作日,提高审批效率,优化营商环境。三是做好执法监管,积极推行正面清单和柔性执法制度,拓宽非现场执法监管途径,采用“守法不扰”“首违不罚”和包容审慎的监管方式,为企业生产经营护航。
(《奋力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