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帅 李传山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指出:“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与智力支持,坚定历史自信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新的赶考之路上,我们能否继续交出优异答卷,关键在于有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历史自信是党团结带领中国人民创造的辉煌历史在意识形态领域形成的先进社会意识,彰显了党对自身奋斗成就和发展道路的自我认同与肯定,能够为中国共产党走好新的赶考之路提供思想智慧和精神力量。
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巩固党的长期执政地位。当前,我们面临着艰巨与复杂的执政考验、改革开放考验、市场经济考验、外部环境考验,如何经受住这些考验,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和执政地位,确保实现长期执政,是我们必须回答好、解决好的一个根本性问题。党的历史自信是中国共产党对自身的实践地位与实践价值的高度肯定与充分确证,其提出表明中国共产党能够打破历史周期率的“魔咒”,有信心能够实现长期执政,有能力善于实现长期执政。一方面,历史自信能够让中国共产党准确把握共产党执政规律。中国共产党历史自信是基于党的百余年发展历程的审视而形成的对自身独特优势和鲜明特质的高度自觉自信,这意味着中国共产党对党史发展规律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的认识达到了全新的高度。通过在实践中自觉遵循与运用执政规律,将其转化为党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能够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保证党的长期执政地位不动摇。另一方面,历史自信能够让中国共产党科学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如何实现长期执政一直是中国共产党思索的问题,中国共产党历代领导人对此都进行了深邃的思考,逐步构建出了一个包括执政理念、执政方略、执政方式、执政环境与执政资源等在内的执政能力建设体系,积淀了宝贵的执政能力建设经验。党的历史自信蕴含善于省察历史,汲取历史智慧的优良传统,能够让我们从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历史经验中汲取历史智慧,进而补齐党的长期执政能力建设的短板,永葆党的旺盛生机活力和巩固党的执政地位。
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凝聚民族复兴磅礴力量。党的二十大提出了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任务。科学明确的战略部署需要汇聚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历史自信能够凝聚民族复兴的思想共识与斗争能量,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方位实践中确保全国各族人民拧成一股绳,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提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认识自觉与实践自觉。一方面,历史自信能够凝聚民族复兴的思想共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只有在思想上形成共识才能凝聚起实现民族复兴的磅礴力量。历史自信反映了全党全社会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笃信与坚定,确立了团结奋斗的目标朝向,能够有效整合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想意识,推动全党全社会在党的旗帜下凝聚为紧紧拥抱的共同体,从而筑牢民族复兴事业一以贯之推进的思想基础。另一方面,历史自信能够凝聚民族复兴的斗争能量。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我们面临各种可以预料与难以预料的风险挑战,没有坚定的历史自信,在通往未来的道路上无法行稳致远。历史自信蕴含着坚定的意志,顽强的斗志,宏伟的壮志,本身就是一股强大的精神力量,能够推动历史主体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征程中敢于斗争、善于斗争,一往无前地跨越“娄山关”与“腊子口”。
以坚定的历史自信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双重富裕,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内在要求,也是回应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期待的题中之义。历史自信的提出是对人的生存发展的精神生活关照,能够丰富人民群众的精神世界和满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一方面,历史自信能够推动心理生活共同富裕。心理生活共同富裕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使人们在面对纷繁复杂的文化环境时,经由客观深刻的认知和觉悟形成对于美好未来健康、积极与稳定的心理状态。历史自信彰显了对党和国家事业的清醒认知,蕴含以理智、包容、客观的态度评价事物的方式方法,能够让人们科学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规律与趋势、社会生活的主流与支流,推动形成理性自觉与积极向上的社会心理。另一方面,历史自信能够推动信仰生活共同富裕。人们不仅需要过上富足的心理生活,还必须过上有价值的信仰生活。信仰生活是精神生活的意义呈现,能够为精神生活昭示前进方向、提供价值归属与廓清认知偏差。历史自信蕴含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能够供给精神家园的价值性内容,让人们挺立起精神的“脊梁”,在改造客观世界过程中实现精神上的独立自主,过上崇高笃行、凝魂聚气与意义充盈的信仰生活。
(作者分别系四川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西南民族大学中华民族共同体学院硕士研究生)
(《以坚定的历史自信走好新的赶考之路》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