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锚定高质量 创造大“留量”
据杭州日报报道:2024年,杭州完成实际利用外资65.42亿美元,在副省级城市排名第一,在全国所有城市排名第三,仅次于上海、北京。
亮眼成绩的背后,是一支“真懂、真会、真行”的高水平招商团队,最重要的支撑,则是最优营商环境、最优创新生态的金名片。2024年初,杭州提出进一步擦亮“幸会杭州”投资创业品牌,锚定四个量(含金量、含新量、含绿量、含人才量)大抓招商,进而推动传统产业升级、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蓬勃;引育并举,以“包容十年不鸣,静待一鸣惊人”的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培育落地投资发展壮大、破壁腾飞。
海南:从演出经济中找“流量密码”
据南海网报道:2月22日,除了连唱3天的“张学友60+”巡回演唱会外,汽水音乐海边派对也在海口同时上演。这是海口首次同一天举办两场大型营业性演出,演出现场人气火爆,观众消费活跃,彰显了演艺经济的活力。
近年来,海南不断加密高流量演艺活动,以政策赋能、资源整合和服务创新不断推动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特别是在一系列政策措施的精准发力下,海南以“保姆式”服务从审批提速到场地保障、从交通疏导到消费联动让演出方“轻装上阵”,吸引了越来越多的高品质演出落地,赋予了海南做强演出经济的底气。加之,海南独特的海岛风情与气候条件,不仅天然契合音乐节、海边派对等户外演出场景,独具特色的环岛游以及免税购物等更是成了年轻人“跟着音乐去旅行”的优选之一。海南还通过“演艺+”模式串联起全域资源:凭演唱会门票可享免税购物折扣、景区优惠和夜市消费券,将歌迷转化为游客。这种“以演出为入口,以文旅为闭环”的策略,成功将“流量”转化为“留量”。
南昌:从“流量争夺”迈向“留量深耕”
据南昌日报报道:南昌市东湖区大士院街区自2024年5月“烟火大士院”改造提升以来,从默默无闻的老住宅区变身为全国知名的“网红打卡地”,日均客流量超20万人次,带动周边文旅消费增长超300%。
大士院的历史可追溯至清代,曾是南昌德胜门内最繁华的市井之地,红色历史遗迹与市井烟火交织。在改造中当地政府并没有在硬件上投入太多,以保留老街原汁原味的气息。通过增设智能道闸、优化交通动线、强化卫生管理,改造后的大士院街区融合了市井生活与旅游体验,实现了从“老住宅区”向“历史文化街区”的成功转变。再通过天桥与滕王阁景区相连,形成“登阁观江景,下楼品烟火”的游览闭环,构建“15分钟文旅消费圈”。这表明,打造消费新场景,营造“沉浸式”氛围,持续丰富文旅商产品服务供给,不失为文旅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径。
河南汤阴:抓住春节“奔县”热机遇
据工人日报报道:春节期间,不少游客来到河南省汤阴县羑里城文王大殿前,欣赏情景剧《封神大典》。文化和旅游部数据中心监测显示,这个春节假期,全国各地之间游客流动活跃,县域中心城镇和乡村成为新热点。
县域旅游近些年为何异军突起?更为沉浸的旅行体验、更为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以及社交媒体的传播使得县域旅游释放出旺盛生命力。“相较于大城市高度同质化的旅游景点,县城往往能提供更加独特和真实的旅行体验。”华侨大学旅游学院殷杰教授表示,许多县城保留了传统的生活方式和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游客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当地的历史、文化和生活方式,对寻求远离都市喧嚣、渴望体验原汁原味民俗风情的游客来说具有极强的吸引力。
重庆:让广大游客朋友“打卡”更方便更安全
据重庆日报报道:重庆江北区观音桥环岛上有一块液晶屏,因不时在屏幕上打出“我在重庆”四个字,近年来该地成为重庆著名的网红景点。而作为最佳观测位置之一的一座过街天桥,也成为著名的打卡地。
一个普通的过街天桥突然爆火,增加了游客推搡受伤、桥梁单边荷载过高等安全风险。为此,观音桥商圈及时采取人防、技防、物防、工程防、管理防等措施,确保游客安全。如,对天桥进行24小时倾斜角监测;不定期对天桥开展抗倾覆验算及荷载检测工作;在重点区域采用了“视图融合”工具,成功打造“我在重庆”大街区消费数智赋能安全治理场景,采取“智防”方式有效预防人员过于集中而发生安全事件;在天桥外增设了加固的观景台,以便让广大游客朋友“打卡”更方便、更安全。
(《他山 之石》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