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六百年文化回响 十代人地戏相传

来源:贵阳日报     2025年03月03日        版次:A08    作者:

地戏队传承人代表诵读封箱祭文。

老队员为新队员戴上“脸子”。

地戏队员在表演《孟怀元大战张彤》。

雕刻精美的“脸子”(地戏面具)。

传承人韦明阳介绍“脸子”代表的角色。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潘朝选 文/图

2月23日,随着新春佳节的余韵渐散,贵安新区高峰镇毛昌村鸡窝寨迎来了一场承载着六百年文化记忆的文化盛会——《杨家将》之《三下河东》地戏队“封箱”仪式。这场由村“两委”牵头、村民自发组织的地戏盛会,展现了布依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头戴木质面具,身穿古老长衫,腰系特色战裙,背插四面靠旗,手持短小刀枪,一锣一鼓伴奏,一人领唱众人伴和,唱腔高亢而富有浓郁乡土气息,边歌边舞……地戏作为贵安新区民间重要的娱乐项目之一,以武戏为主、文戏为辅,主要讲述宋朝杨家将等忠君爱国的故事,在毛昌村鸡窝寨有着悠久的历史。

传承人韦明阳告诉记者:“地戏在我们村,传承到现在已经到第10代了。目前,最小的传承人才上小学一年级。”

据悉,地戏有“开箱”“跳戏”“封箱”等相关环节,演员和观众基本上都是乡里乡亲,在农忙季节到来之前,地戏队要按照传统进行“封箱”,让大家安心开展劳动。等到下一次节庆到来之时,再“开箱”给大家表演。

“现在过完年了,春耕即将到来,所以要进行‘封箱’。秋收后,跳米花节,会再进行‘开箱’为大家表演,庆祝丰收。”韦明阳说,庆祝丰收后,又会再次“封箱”,直到来年春节才会再次“开箱”表演。

活动现场,在毛昌村鸡窝寨的戏台前,村民们齐聚一堂,三十余面雕刻精美的“脸子”(地戏面具)整齐陈列,身着靛蓝绣花战袍的地戏队员整齐站立,由德高望重的传承人诵读《乙巳年封箱祭地戏<三下河东>杨家诸将文》。随后,地戏队员们戴上“脸子”跳演《孟怀元大战张彤》,然后进行扫场,最后把面具放回神柜上锁,完成“封箱”。村里当天还杀了大肥猪,村民们唱歌、喝酒,共庆美好时刻。

活动还吸引了来自中国傩戏学研究会、贵州民族大学等单位的相关专家学者,在完成仪式后组织了座谈,大家共同为弘扬地戏文化、助推乡村振兴建言献策。

“‘封箱’不只是保存面具,更是守护祖辈传下的精气神。”韦明阳介绍,随着乡村旅游发展和人们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地戏队全年都会接到不少演出邀请,也会进行一些公益性巡演。

“我们地戏队现有传承人30余名,年纪最小的8岁,最大的近90岁高龄。”韦明阳说,未来,将进一步弘扬地戏文化,不断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