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3年11月,贵阳贵安“乡村振兴·贵州专场”互联网募捐慈善灯光秀在贵州金融城举行。

▲2024年8月,贵阳贵安在云岩区新印1950文创园举行七夕集体婚礼,并开展婚俗文明宣传活动。

▲2025年1月28日,除夕,贵阳工商养老矿山苑内,老人们手持写着祝福话语的小彩牌迎接蛇年春节。
近年来,贵阳贵安民政系统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民政工作的重要指示批示精神,夯实基本民生保障、创新基层社会治理、优化基本社会服务,彰显为民本色、擦亮利民底色、提升惠民成色,“一盘棋”推进贵阳贵安民政事业发展各项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有力服务贵阳贵安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夯实基本民生保障 彰显为民本色
社会救助工作提质增效。圆满完成脱贫攻坚兜底保障任务,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主动发现和常态化救助帮扶机制,做到“应保尽保、应救尽救”,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连续五年提高救助保障标准,低保、特困标准分别提高到827元/月、1323元/月,成为西部地区唯一实现市域范围内低保标准统一的省会城市,特困供养标准位居西部省会城市第一,五年来发放低保金24.52亿元、特困供养金5.65亿元,有力保障贵阳贵安8万余名低保对象、特困供养人员基本生活需求。在观山湖区开展全国社会救助“物质+服务”改革创新试点,相关经验得到省深改办宣传推广。在息烽县青山乡开展低收入人口常态化帮扶政策和防止返贫帮扶政策“两项政策”衔接试点,并取得初步成效。在全省率先实现社会救助审核确认权限下放至148个乡(镇、街道)全覆盖,低保办理从“十个步骤”优化为“七个步骤”,办理时限缩减至20个工作日,群众享受到更方便、更快捷、更高效的救助服务,相关经验在人民网、“贵州改革”刊载。贵阳市社会救助工作绩效考核连续11年获全省第一等次,市社会救助中心获评全国社会救助工作先进集体。
儿童关爱保护精准有效。稳步提高儿童福利保障标准,集中供养孤儿、社会散居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到1900元/月、1400元/月,较2020年分别增长11.8%、16.7%,近五年累计发放孤儿生活保障金1.29亿元,有力保障贵阳贵安2000余名孤儿和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基本生活。大力实施“福彩圆梦·孤儿助学”工程,发放孤儿、事实无人抚养儿童助学金477万元。投入1.19亿元完成市儿童福利院升级改造,床位增加到450张,更好为孤残儿童提供“养、治、教、康、社”服务;建成831个村(社区)儿童之家,儿童督导员、儿童主任配备率达100%。市儿童福利院获评全国农村留守儿童关爱保护和困境儿童保障工作先进集体。
特殊人群保障凸显成效。稳步提高残疾人“两项补贴”,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随低保提标相应增长,分别提高到重度残疾人248元/月、一般残疾人83元/月,惠及1.6万名困难残疾人。重度残疾人护理补贴连续三年提标,一二级重度残疾、三级精神和智力残疾分别提高到130元/月、70元/月,惠及3.2万名重度残疾人,贵阳成为全国少数发放三级精神和智力残疾人护理补贴的城市之一。扎实做好特殊困难群体中精神障碍患者救治、康复、护理等服务,收治“110”肇事肇祸精神疾病患者485人、强制医疗患者12人,开展“精康融合行动”25次,服务精神障碍患者890人次,免费开展精神残疾评定180余人次。探索形成爱心巡查、精心照料、舒心返乡“三心”流浪乞讨救助模式,近五年救助流浪乞讨和临时遇困人员1.6万余人次,帮助167人寻到亲人,安置长期滞留人员65人,及时有效保障流浪乞讨人员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市康复医院被中国残疾人联合会评选为全省唯一的全国残疾人大学生实习见习基地。市救助管理站先后获评全国维护妇女儿童权益先进集体、全国民政系统先进集体。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擦亮利民底色
社会组织管理健康有序。坚持每年向市委常委会汇报社会组织建设工作,连续两年开展社会组织党组织书记培训班,全面推进社会组织党建“六同步”“两纳入”。建成观山湖区、乌当区社区社会组织孵化示范基地,全市社会组织增长至15338家,涌现了贵阳市演艺行业协会、贵阳市北斗卫星应用产业协会等一批作用发挥突出的社会组织。依托年检、抽查、审计等加强社会组织监管,市级社会组织参检率达90%,较五年前增长11%,评估3A级及以上社会组织64家。开展社会组织节庆展会论坛活动、行业协会商会乱收费等专项治理,整治483家低效无效社会组织,处置21家非法社会组织,净化社会组织发展生态。开展行业协会商会服务高质量发展、社会组织助力高校毕业生就业等专项行动,引导社会组织为经济社会发展赋能增效。
公益慈善事业蓬勃发展。打造“筑善同行”慈善品牌,实现市、区两级慈善组织全覆盖,试点成立22个社区慈善基金,推出“情暖万家”“困境老人微心愿”“筑幼同行”“关爱退役军人”等100余个慈善募捐项目,近五年慈善募捐总额达2.27亿元。持续推动福彩管理规范化发展,促进福彩销量增长,2023年成为全省首个福利彩票即开票“亿元城市”,2024年福彩销量首次突破10亿元,近五年累计销售福利彩票39.23亿元,筹集公益金11.79亿元,连续保持全省福彩销售总量第一、占比第一。
区划地名管理规范开展。优化设置74个街道,开展县级行政区域界线联合检查,市、县、乡、村四级签订平安边界共建协议书,更换界桩11个。严格落实地名备案公告制度,完成“数博大道”命名,依法命名道路201条,清理整治不规范地名15个,完成贵安新区37条重名道路更名。组织编写《贵阳地名里的红色故事》《红流,鸭池河畔春来早》《修文县地名故事》。深入实施“乡村著名行动”,命名乡村道路29条,设置地名标志498个,安装楼门牌4828块,采集上图寄递物流站、邮站、农家乐、采摘园等兴趣点信息5266条。
优化基本社会服务 提升惠民成色
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健全。贵阳先后被列为“全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重点联系城市”“全国基本养老服务综合平台试点地区”,按照“三三四”工作思路推进“一市一示范”养老服务保障体系改革,研究出台《贵阳贵安推进老龄事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等系列文件。颁布实施《贵阳市城镇居住区配套养老服务设施建设管理规定》,成为全国首个以立法方式配套建设管理养老设施的城市。创新“12345”工作法推进“15分钟养老服务圈”建设经验获评全省“2023年走好网上群众路线工作”优秀案例。建成两个市级福利院、71个民营养老院、5个县级中心敬老院、44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353个社区养老服务站、86个社区老年助餐点,探索形成“集团企业+区县”“机构(企业)+中心+站点”“中心+中心+站点”“国企自建自营”等四种养老设施运营模式。打造7个贵州省健康养老基地、34个医养结合养老机构、17个星级养老机构,养老机构护理型床位占比提高到63.9%,引进泰康之家·黔园、中龄大健康生命养护中心等康养项目落户贵阳,广大老年人机构养老、家门口养老和居家养老的服务需求得到满足。
殡葬服务能力大幅提升。持续巩固殡葬改革成效,贵阳市被列为全国开展殡葬领域跨部门综合监管试点地区,殡葬改革经验入选全国殡葬综合改革优秀案例。在全省率先规范基本殡葬服务政府定价,取消基本服务收费9项,压减延伸服务收费30项,殡仪馆治丧费用平均降幅20%以上。推进农村“治风”,建成209个农村公益性生态公墓,连续五年通过为民办“十件实事”建成1.7万个城镇“惠民墓位”。大力推行草坪葬、树葬、花坛葬等安葬方式,打造9个节地生态安葬示范区,五年来,组织开展公益生态安葬36场、安葬骨灰904具。搭建天津、深圳、北海三个公益海葬平台,打造全省首家海葬纪念园,五年来,开展海葬活动11次、撒海骨灰294具。严格落实各项惠民殡葬政策,近五年发放惠民资金1.677亿元,惠及13.42万人。建成贵阳贵安“百姓身后事”联办平台,率先实现电子签章死亡证明出具,率先提供从死亡证明开具到身后事办理的全过程闭环服务,率先建成死亡人口信息数据库,2024年获评全国数字政府五十佳优秀创新案例。
文明婚俗改革持续深化。先后实现婚姻登记“全市通办”“全省通办”,试点开展结婚登记、生育登记、户口变更等“公民婚育一件事一次办”。创新结婚登记“一导一书一仪式”、离婚登记“一调一信一提示”,认真执行离婚登记冷静期新规,县级以上婚姻登记机关婚姻家庭辅导室覆盖率达100%,打造5个全省婚姻家庭辅导室试点,引入专业社会组织开展辅导服务,婚姻登记仪式感和婚姻家庭稳定性实现“双提升”。坚持开展婚姻家庭知识“五进”活动,年均举行集体婚礼、纪念婚礼、植树婚礼、集体颁证、婚恋讲座等活动10余场次,健康文明婚俗氛围越来越浓。部署开展婚姻登记领域服务提升专项行动,在市级层面建立打击婚姻中介诈骗工作机制,督促婚姻家庭领域市场主体加强行业自律,持续净化婚介行业风气。
杨璇 贵阳日报融媒体记者 曾秦 文/图
(《用心用情用力做好事办实事解难事》由贵阳日报为您提供,转载请注明来源,未经书面授权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